苦熬十几年,终于根基打稳了。大多数年头,营收与净利润都能保持增长。好不容易公司上市了,总该喘一口气了吧。
但现实非常残酷,如果你还想着公司能够多活几年,继续健康地成长,那就意味着,你没有机会歇息。无论你是100亿级的寡头,还是10亿级的中坚力量,或者是几千万、几百万规模的中小公司,都只有不停走下去。只要歇下来,结局就可能是出局。
截止2017年底,我国建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5803家,与上年相比减少了690家。其中,亏损企业3537家,亏损金额高达223.2亿元。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的下面这个表,2017年的亏损还不算最惨,前几年更糟糕。整体亏损的背后,是几百家公司的没落。
接着看,2018年上半年,建材行业企业剩下34554家,对比去年底的情况,1000多家企业被挤出了规模以上企业的行列。更严重的是,比去年底的亏损面扩大了,5074个企业亏损。
幸好,同比减少10.1%,累计亏损143.3亿元,同比减少13.6%,两个数据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改善。
但这点改善并不代表你能高枕无忧,它透露的信息很明显,如果不小心,就可能被挤出规模以上企业。如果市场稳定住,下一个亏损的可能就是你,严重的可能倒闭。
据公开信息,2018年9月份前,已经有230多家陶瓷企业、34家卫浴企业,被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还有十几家申请破产清算的,比如沈阳金美达陶瓷、大君瓷业、江西黑与白、四川科达陶瓷、泸州丰源、广安王中王瓷业、江西金牛陶瓷等等。
其中一些公司,还是2000年前后注册的,曾经在部分城市拥有一定知名度,生产基地还不只一处,但又能怎样,一旦失手,十几年的事业还是要被风吹雨打去,绝大多数老板、老员工是不愿意到的。
再看家具行业,截止2017年底,我国家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6000家,与上年相比增加39家。其中亏损608家,比上年同期增加108家,亏损面为10.13%。
接着看,到2018上半年,全国家具制造业企业的数量再增长,已经到了6217家,虽然都嚷着行业形势不好,但创业者还是很拼,要挤进来。
结果也比较糟糕,亏损958家,亏损面为15.4%,亏损总额达20.6亿元,糟糕的形势进一步扩大。
福建的马伊俐代言的好来屋橱柜一度在全国开了600多家门店,结果今年传出破产清算的消息。还有苦心经营20年,资产声称高达30亿元的诚丰家具,8月份的时候发布了破产公告。
做到规模以上级别的公司,再差也是有点底子的,但在竞争中,也没有把握一定就能赢。每年亏损的公司里,总有一些要倒闭。
看第一张:营收的增速表,分家具、建材两个行业,选了部分公司的。暂时没有纳入家纺企业。
这两张表没有把所有公司统计完整,只收录了部分上市的家具建材公司,据大材研究的计算,8成以上的家居建材上市公司,近三年里能做到10%以上的增速。
单独看2018上半年,情况也是这样,大多数公司的同比增速,还是能保持在10%以上,部分甚至高达20%、30%的速度。
但是规模以上家具企业,整个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多少?3927.6亿元,同比增长7%。部分公司跑赢了大盘,意味着行业里增长的红利,大多是被头部品牌与上市公司抢走了的,中小公司能拿到的份额极少,有时候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守不住。
到A股上市就万事大吉了?错!在上市的家居建材公司里,营收负增长、利润负增长,甚至净利润是亏损的现象已经出现了,数量不多,但放到谁身上,都受不了。
增速连续上不去,还亏损,股价就可能跌得一塌糊涂。跌跌不休,收不住的情况下,比如连续多个交易日里,收盘价格都低于股票面值,那么,就要停牌,接着就是交易所启动终止上市程序,可能被摘牌,辛辛苦苦上市,结果又被退市,一夜回到解放前。
最近的中弘股份,就遇到了这种情况,本来是很壕的一家公司,老板2010年时以52.23亿元,跻身当年A股富豪榜100强,北京像素小区就是他们开发的,结果今年股价跌惨了,创下A股纪录:连续20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1元。
有媒体报道,A股市还有将近20只连续三年亏损的风险股,有可能要出问题,毕竟*ST吉恩和*ST昆机已经退市了,上交所还禁止了*ST海润、*ST上普的股票上市。
要知道,上述遭遇危机的公司,风头正劲的那些年头,增速也是两位数,净利润可能是几个亿,一旦陷入下滑的通道,再想爬上来,风险就比较大了。
所以,大材研究建议,增速严重受阻,净利润一直无法提升的家居建材装修公司,一定要提前做足自我检查,提前部署解决方案。等遇到风向大变的时候再出招,可能就晚了。
还有一些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增速都放缓了,以前是30%以上的增,现在降到了20%,甚至只有10%。大材研究认为,一旦这种信号出现,就值得管理层提高警惕,认认真真地客观检查,到底是哪个环节拖了后腿,或者压低了增长速度。
如果增速连续几年放缓,以后就可能变成负增长,一旦是负增长,就可能兵败如山倒,挡都挡不住。
下面这张表统计了部分公司的营收、净利润,还有销售费用与广告宣传费用的情况,2017年底、2018上半年的数据。
从中,我们看到一个很令人震惊的信息,至少8成上市公司,销售费用最少的也是几千万,相当于大多数中小公司一年的营收。有些大公司光广告宣传费,一年就是1个亿以上,砸出来的品牌影响力,大概率是不可能差的。
你可能会认为那么多钱花了,其中肯定要浪费不少,会不会广告砸多了,把公司的资金链拖垮?市场经验表明,当营收规模、增速与利润足以支撑所投放的广告费、业务宣传费时,不用过于担心企业的资金链,毕竟花出去的钱,占比不高。
而且大材研究注意到,泛家居行业的公司投放广告,还是比较谨慎的,它有动态评估,涉及的投放渠道比较广,没有押注某种单一的推广渠道,而且不是一次性把钱都花出去,风险相对可控。
这种饱和轰炸的打法,产生的压力不仅施加于中小公司,毕竟在上市公司们的广告覆盖下,中小微有点毫无还手之力的感觉,往往只能深耕几个局部市场,或者通过差异化的渠道卖货。想做全国市场,不融资根本跑不起来。
同时,这种势头,已经让大公司产生焦虑感,都在砸广告,自己不砸怎么行。如果别人家广告效果好,就可能在零售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那么,问题来了,自己到底跟不跟投?
近几年里,机场、高铁站、高铁、微信朋友圈等媒介上,经常能看到各路大佬的广告轰炸,不仅是上市公司在投,而且很多非上市的大牌也在投,甚至一些中小公司偶尔也会去露个脸,其实就隐隐透露着大伙儿的焦虑。
大材研究之前有一篇文章,《三路扩招!家居建材公司跑赢大势的核心战略》,里面得出了一个结论:混得比较好的家居建材公司,都在扩张网点。一边淘汰跟不上节奏的经销商与门店,一边不停步地招商,招新的经销商进来补位。
还有一个体现是,大部分一线品牌,会不遗余力地在一二线城市开更多店,让网点密度更高,另一方面下沉渠道,借助经销商的力量,从三线一直渗透到乡镇。
上面这个表里,只是部分家居建材公司的情况,少则近千家门店,多则几万家。还有像九牧卫浴、箭牌卫浴、嘉宝莉涂料、TATA木门、梦天等,暂时没有上市的一线大牌,网点也是成千上万。
大家都在扩张,都在争取那些能力强的经销商与店长,竞争同时发生在大公司与大公司之间,并且引发了大公司对中小公司的挤压。优秀的经销商与店长、开店位置三种优势资源,他们并不是无限的,甚至是比较稀缺的。
大家都会想办法争抢这些人力资源与空间资源,比如抬高店面的租金价格;给店长高工资高福利高分红;给经销商更好的政策;采用托管合伙的模式等等。
一句话,没人能够停下来,也没人敢停下来,除非他不用担心某一天,关门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