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届83次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城市建设防灾减灾规划(2019~2025年)》(下称《规划》),其中透露,全面排查出四个专项18类隐患风险点(段),并计划在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治理,将广州打造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地区的排头兵城市,建设成为与新时期城市安全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 建立全国首个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地理空间数据库 2018年8月,广东省住建厅下发通知,要求广州、珠海、梅州作为试点,编制涉及防地质灾害、防风、防汛、城市重要生命线防灾四个专项的城市建设防灾减灾规划。 截至2019年4月,共排查登记四个专项18类隐患风险点(段),并已纳入广州“多规合一”平台。根据《规划》,到2020年,城市建设领域较高风险以上等级隐患点全部得到治理。2021~2025年,城市建设领域剩余隐患风险点(段)得到全面有效治理,隐患风险点(段)治理完成率100%。将广州打造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地区的排头兵城市,建设成为与新时期城市安全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城市。 同时,《规划》建立全国首个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地理空间数据库,形成城市建设风险点动态电子分布地图,实现对每一处灾害隐患风险点的地理坐标定位,全面提升城市建设灾前预防能力。 此外,《规划》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科学构建城市建设灾害治理体系,制定“作战图”和“任务表”。强调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和自然规律,对四个专项18个专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治理措施,建立了灾害隐患风险排查、风险等级评估、灾害防御对策措施等一套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 逐步实现“大雨不内涝、小雨不积水” 《规划》同时透露,“十二五”以来,广州城市建设地质灾害(易发生失稳的建筑边坡、堆体)、防汛(潮)、防风、重要生命线系统领域共发生灾害1500余宗,其中,对城市造成影响最大、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汛(潮)灾。 防汛排涝问题一直备受关注。《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心城区达到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农业区达到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强化内涝点治理,逐步实现达标区域“大雨不内涝、小雨不积水”的目标。 《规划》还提出,提高地下空间防洪排涝能力。在地铁和重要地下空间出入口设置沙包、可移动的防水隔板或密闭门,减缓雨洪灌入地下空间的时间和总量,一旦洪水淹没口部,立即关闭防护门,阻止水向地下空间深处蔓延。在地下空间排往江河、沟渠或市政污水管的出水口,均应设置隔水阀门并布置机械排水系统。同时在地下空间内部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避免内涝的集水井和大规模的地下贮水空间,减轻地面洪水压力,综合解决城市在抵御强降雨期间的防洪抗涝灾害能力。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