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始,特色小镇全面爆发。特色小镇也成为开发商跑马圈地拿项目的创新手法。 所谓“特色小镇”,是在几平方公里土地上集聚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不同于行政建制镇和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平台。 近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指出,特色小镇建设正逐步回归理性,坚持产业建镇、特色兴镇,统筹推进规范纠偏和典型引路,涌现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集聚、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特色小镇,淘汰整改了427个“问题小镇”。 克而瑞等研究机构也指出,除了土地政策的不少限制,特色小镇普遍存在地产模式过度依赖,独立商业模式难成立等问题,房企主导的特色小镇落地不佳。 “回调”成为主旋律 回顾相关政策从孕育、大举鼓励,走向规范、回调,到了2018年下半年,“规范”、“高质量发展”成为特色小镇政策关键词。 国家部委2016年《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色小镇。” 从2016年7月20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开始,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内轰轰烈烈的展开。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小镇明显“过热”的态势之下,2017年12月,四部委发布规范意见,确立了坚持产业建镇的原则,要求各地做精做强主导特色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防止千镇一面和房地产化。 2018年9月底,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通知》,不再强调小镇的数量,而是强调质量。提到“坚持遵循规律”,强调小镇建设是一个“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 省级以上小镇1763个 根据克而瑞的统计,截至2018年底,省级别以上创建类特色小镇总量1763个,包含县区将超过3000个。 另有其他部委垂直领域特色小镇,如国家林业局森林小镇、农业部农业互联网小镇、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特色小镇等。 经过不断的建设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各类特色鲜明的小镇,包括历史文化型、生态旅游型、新兴产业型、高端制造型等。 部分代表小镇稳步发展,为特色小镇建设树立示范和信心,比如桐庐健康小镇正式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黔东南州丹寨万达小镇景区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同时,也出现了诸如“失败小镇”、特色小镇“八大凑”等负面信息。 比如无锡拈花湾总投资约48亿,成都龙潭水乡投资20亿元,宜昌龙泉铺古镇投资约10亿,因经营回收周期长,财务压力大,或者策划失误,出现不同程度的运营问题。 房企布局小镇落地比例低 毫无疑问,在一二线城市地价高企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的净利润大幅下滑,企业转型和寻找新的增长点迫在眉睫。多方数据表明,特色小镇已成为房企新增土储的重要方式。 克而瑞在特色小镇2018年度报告中指出:房企主导的小镇项目仍多以地产为主要利润来源,但是2018年,大量房企小镇处在意向、签约阶段,取地、开工数量寥寥,特色小镇落地并不佳。 对此,克而瑞分析认为,无论是文旅项目还是产城项目运营压力都较大地产利润可以覆盖前期成本,但是每年的运营支出和收入仍需平衡,如不能实现盈利正循环,很大程度上会拖累整个集团。 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也表示,“人流如何导入、产业如何联动、效益如何提高,这些都是企业比较头疼的问题。尤其产业导入方面,不足支撑整个小镇的体量,如果前期资金投入过大,有可能一下子把项目搞僵。” 来源:南方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