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不上时代脚步,企业不玩陶瓷该如何退场 |
时间:2019-08-09 20:00:04 来源:网络整理 |
新常态下,陶瓷产业去产能正进入关键阶段。一年多来,行业新建工厂和生产线的消息并不多见,充斥在媒体重要版面的常常是企业因环保等问题而关门停产的消息。这样的消息看得多了,不禁想到了一个话题:企业不再玩陶瓷了,该如何体面地退出?
伴随着新工厂、新生产线的开工投产,往往是鲜花、地毯和热闹喜庆的场面,描绘出一个值得期许的美好未来;与此相对应,那些因各种原因最终退出这个行业的企业、老板,却是黯然神伤,垂头丧气,许多甚至是债务缠身,灰头土脸。
“从来只听新人笑,有谁记得旧人哭。”盘点行业数十年的发展,有太多的企业、太多的品牌如潮水般涌来,又如潮水般退却。没有哪家企业能够保持基业长青,没有哪个品牌能够永远长生不老。退出和关停是从诞生那一刻起就逃不脱的宿命。面对行业大面积的关停退出潮,我们应该重视企业、老板、员工的退出机制,让他们能够健康而又体面地为自己在这个行业的拼搏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为他们开启新的征程送上美好的祝福。
毫无疑问,陶瓷行业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除了产业自身发展的规律外,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无数企业、品牌和陶瓷人牺牲了自己巨大的利益,做了行业发展的开荒者和铺路石。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和品牌,几乎都是沿着前辈和竞争者的足迹不断前行,虽然竞争残酷无情,虽然市场不同情弱者,但对于那些曾经为行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先行者、开拓者,我们更应该多一点人文关怀,多一点同情与理解。许多时候,他们并不是输给了竞争对手,而是输给了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譬如一纸红头文件下的强行断电、譬如环保铁拳整治下的层层封条,更有不断出现的黑天鹅让他们措手不及,最终不得不退步抽身。
那些厂房破旧、生产线简陋、产品档次低的企业(譬如那些曾经将成本控制到极致的煤烧窑),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被淘汰的对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类企业面临的选择,要么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大幅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企业的实力,要么选择合适的时机退出,让原来的企业和生产线寿终正寝,换一个跑道,在新的领域、或更高的水平开始自己新的征程。切忌在原来的基础上,小打小闹、修修补补。事实上,一年多来,许多产区就遭遇了这样的境况。政府的红头文件朝令夕改,搞得企业疲于应付,最终却仍然难逃关停并转的厄运。这样的结果,虽然有政府部门的因素,但企业战略规划失误,对环保整治心存幻想、对市场存在侥幸心理等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进与退,攻与守,从来都是市场竞争的战略决策,除了考验经营者的眼光、智慧和勇气外,还有来自外部环境不可预测的种种因素。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变化,你永远不知道企业会面临怎样的经营风险,唯一的选择,只有接受并积极面对。
经过多轮快速发展,无论生产、消费还是出口,陶瓷行业都已经攀上发展的顶峰,这一点从近年来产能过剩、出口下滑的趋势就可以判断,更有宏观层面去产能、去库存的层层调控。因此,行业再也不是过去那个“印钞”一样的行业,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更加充分,品牌效应日益显著,两极分化更趋严重,会有愈来愈多的企业、品牌、老板面临着退出行业的危机,需要对陶瓷行业说一声“再见”!
进来容易出去难。怎么退?企业不可能“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不带走一片云彩”般浪漫。事实上,退出和进入一样,同样是企业的一项战略使命。
首先,企业应该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如果经过自己的努力,仍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那么,不妨坦然一点,早点考虑在合适的时机退出。其次,在当前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况下,即使你的产品好卖,也千万不要盲目扩大产能,尤其是进行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如果需要新建工厂和生产线,一定要瞄准国内外一流水平,以强大的技术优势换取企业的市场优势;再次,要特别加强对宏观环境和政策的研究,重点是地方政府的环保政策和产业规划,千万不要抱着蒙混过关的心态,年年投入资金改造却年年没有多大的效果,到最后一纸关停令让企业鸡飞蛋打。
此外,对于那些真正退出的企业,无论何种原因,何种理由,都应该选择负责任的态度,对供应商、经销商、员工等妥善处理,多考虑一下他们的利益,维护好自己的信誉。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在新的领域开辟新的事业。即便是彻底退出,在家修心养性,你也能够睡个安稳觉,免得别人背地里谴责和谩骂。
|
免责声明:时尚家居网对其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有效核实并作出相应处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