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今年7月底,深圳向非户籍公交司机和环卫工人家庭配租1200套公租房,这是新住房制度实施后,深圳市政府向住房困难群体派发的又一个民生大礼包。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让更多市民圆梦安居,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住房改革与发展处(以下简称房改处)肩负起改革创新先锋的使命。多年来,房改处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持特区敢闯敢试的拓荒牛精神,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为全体市民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提供政策保障和优质服务,为全国住房制度改革提供示范。 攻坚克难启动“二次房改” 住房问题是世界性难题,深圳人口密度全国第一,这一问题更加突出。破解住房难,是摆在房改处面前一个艰巨而紧迫的任务。 2018年8月,深圳出台《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引起广泛关注。 这一住房新政建立了到2035年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确立了市场商品住房、政策性支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4∶4∶2的供应结构,提出到2035年,全市新增建设筹集各类住房共17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总量不少于100万套。 在人多地少、居住用地资源有限的背景下,此次房改旨在更好地解决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户籍居民、退役军人、抚恤定补优抚对象、道德模范、成年孤儿等特殊群体的住房困难问题。同时积极缓解公交司机、地铁司机、环卫工人、先进制造业职工,以及广大“夹心层”和人才群体的居住困难。 这项改革被称为“二次房改”,是全国首个系统落实“房住不炒”精神的重量级文件,而其背后的操盘手正是房改处。这支队伍只有8名公务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共党员,平均年龄40岁。队伍带头人王德响是一名专家型干部,从事住房改革工作20余年。 一项重大改革举措的出台离不开长期的积累。2012年以来,房改处就不断探索深圳特色的住房制度,将市场化机制充分引入住房保障领域,创设并完善安居型商品房制度,拓宽住房供应范围,大幅提高了住房困难市民的保障力度。 近年来,房改处还推动深圳率先建立公租房和安居型商品房轮候制度,推动出台人才住房制度若干措施等政策,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租金定价机制改革创新,有效解决保障性住房租金定价效率低、耗时长、动态调整难等诸多问题。 5年累计供应保障房近20万套 除了实施重大改革任务,房改处还承担着住房保障、人才安居和住房公积金等民生服务工作。5年来,房改处累计供应保障房近20万套,发放住房补贴约33亿元,帮助700万市民圆梦安居。 从实际出发,盘活存量用地、存量住房,通过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公共设施综合开发配建等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等方式,推动全市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近20万套,发放住房补贴约33亿元。 在努力实现市民住有所居的同时,千方百计提升住房服务水平和宜居方式。近年来,持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周边公共设施建设,为市民供应了大量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公租房和安居型商品房,仅地铁车辆段上盖房源就有23428套。 大力推进“互联网+公积金服务”,推出微信端提取和支付宝“刷脸”查询等便民服务举措。截至2018年,公积金业务多项指标跃居全国前三甲,提供公积金低息贷款1100多亿元,支持职工购房面积近1600万平方米。 积极为弱势群体解决住房难题 住房是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深圳普通市民家庭价值最高的资产,关系到群众重大切身利益。房改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充分借鉴“枫桥经验”,深入社区、企业、学校、医院等,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开展群众工作。自2015年以来,房改处共化解群体信访事件100余起,为近万名市民解决了住房问题。 在一次关爱残疾孤儿的党建活动中,房改处了解到深圳市社会福利院部分残疾孤儿成年后,面临租不起房子的困境。为此,房改处开展专题研究,最后通过定向配租等方式向32名成年孤儿提供住房17套。这些入住公租房的成年孤儿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很好地融入了社会。同时,房改处还积极落实特殊群体的优先保障政策,累计为687户残疾人家庭和63户抚恤优抚定补家庭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切实解决了他们的住房困难。 2017年,房改处开展的人才安居项目,被深圳关爱行动组委会评选为“深圳关爱行动年度特别奖”。2018年,房改处被深圳市直机关工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被深圳市妇联评为市“巾帼文明岗标兵岗”。2019年8月,被广东省委、省政府授予第五届广东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来源:深圳特区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