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几百平的豪宅 千万别装就爸妈记得的客厅
以前,我们看着什么都觉得好,就像刚出生的小鸭子傻傻地将第一眼看见的动物认作妈妈,非常盲目。因为别人客厅里都是大沙发,因为家具城里的样板间都是大沙发,所以自己家也要有大沙发。 其实,客厅里沙发对着电视,这种格局并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只是很多种选项中的一种;甚至客厅本身,也随着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地变化。客厅是怎么来的?客厅以后会怎么变化?了解了这些,可以让你在以自身生活方式为依据的装修过程中真正做自己。 这种客厅格局是很多人最终的选择,但并不是所有人唯一的选择。 1.客厅的第一次消亡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的传统住宅,是以厅堂为轴心来建设的。厅堂除了具有家族内部的供奉和礼仪等功能之外,还兼有展示和会客等的功能,实际上具备了现代客厅的内涵。但是,厅堂主要还是礼仪性的精神空间,整个住宅的起居功能大部分仍然分散在其他空间解决,比如院子、书房、饭厅、廊下、花园,乃至自己的卧房。很多优秀的古装剧都还原了这一点。 我们在南方,尤其是徽州见过很多这种中国明清时代的客厅。虽然没在这种房子生活过,但我们普遍的感觉是,这种客厅的立足点不是让人舒服地生活,而是礼仪性质的,跟明式椅子类似。 从民国时期开始,一方面是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家庭规模的缩小,带来住宅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住宅的西化。比如,上海的老式石库门住宅,采用欧洲的联排式紧密布局,单体平面顺应住户的习惯,脱胎于中国传统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出现了担负了更多的起居功能的客厅。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的客厅,已经和一般西式住宅的没有什么区别了。 从50年代开始,跟计划经济一起到来的,是全新的苏联模式的集合住宅。苏联的标准相对中国的经济水平而言显得太高,按苏联标准一家使用的房子,可以分给数家合住,每家1到2间屋子,共用卫生间厨房。虽然最初的设计中也许有对厅的考虑,但是在实际使用中,所有的房间都是卧室,客厅消失了。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住房没有太高的要求,能分到房、有房住,就已经很高兴了。较大的主卧一般也被当做客厅,除了布置床等家具外,还布置有方桌或者茶几;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和客人来访等活动,通常在这种卧室内完成。 如今我们只能在电影布景里去寻找那种兼具客厅功能的卧室(或者说是兼具卧室功能的客厅) 50年代末,出现了对苏联式住宅的改造,房间之间的过道被放大成为一个小小的方厅,布置茶几或者小餐桌,用于吃饭或者简单待客。但它不是真正的客厅,不足以全部容纳家庭起居活动,更多地是被当作一个临时性的餐厅、卧室,乃至堆放杂物。而且,它往往位于住宅的中间,属于暗厅,没有直接采光。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破小”,很多都是类似的格局。 可以说,当代中国人的居住基因,是“五行缺厅”的。这几十年匮乏、局促的蜗居体验,深深地植入了几代人的记忆中。 2.客厅的重生 随着80年代开始的经济发展,人们要求不仅有地方住,还要住得舒服。接待客人、日常起居、就餐行为从卧室中完全分离出来,客厅成为家中功能最为复杂的空间,是住宅的核心、所有房间的枢纽。 随之产生的,是“大厅小卧"的设计思想。按照国家《住宅设计规范》的规定,客厅的面积不应低于10㎡,这是最低标准;业内研究者一般认为,20㎡就能基本满足一般家庭的使用要求了。而实际情况呢?40㎡以上的客厅比比皆是。客厅不仅重生了,还重生得越来越大。 落地窗大面积大沙发,现代中国人心目中的客厅一般是这个样子。 客厅功能更复杂了,要放更多的家具、电器、陈设,要承担更多的日常活动,它需要大一些的面积,这谁都能理解。那为什么客厅越来越大、乃至大而无当呢? 一方面,刚从蜗居阴影中走出来的我们,往往认为买房是为了改善生活,一定要一个大空间才觉得得到了改善,因此大客厅往往会更容易令人心动。这是潜意识里的心理需求,往往我们自己意识不到。我们可能还会觉得,客厅直接面对入户门,外人一进门就能看到,这是一家的脸面,可不能太寒碜了,这是面子上的需求。 另一方面,开发商也倾向于造大户型、大客厅。样板间出于展示的需要,往往拥有一个美轮美奂的大客厅,让购房者眼前一亮,从而受到感官的刺激,马上就要买买买。据说,为了获得这种空间感的震撼,布置样板间时甚至会特意缩小家具的尺度,或尽量少放家具,让人感觉空间很大。 最后是一种猜测:我们中国的传统民居中有堂屋,由于堂屋本身就是礼仪功能往往胜过日常空间的定位,所以客厅的设计和使用,是不是也暗暗地往这上面靠、追求“华而不实”呢? 实际上,那些尺度夸张的大客厅,为了营造一种豪华气派,往往进深刻意加大,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客厅尽头的光线很可能比较弱,不能保证舒适的自然采光。另外,由于层高的限制,大的客厅并不能达到良好的空间效果,反而造成比例和尺度的不协调,让人觉得压抑。 作为我们购房者,可以在不同的开发商、楼盘、户型之间挑选,但却难以逃脱“大厅小卧"这个潮流。我们能做的,除了自己盖楼(绝大多数人暂时没有这个条件),就是从实际的居住场景来考虑,通过装修和装饰改善布局,让自己住得舒服些。 3. 客厅的第二次消亡 我们现在的实际居住场景,有什么特点呢?最大的特点就是:客厅的再次消亡了。 首先,客厅的会客、接待的功能大幅弱化了。现在人与人的界限感更强烈,更不愿私人空间被打扰,请别人到家里吃饭、做客,是一件非常大的事。而且,相比客厅,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咖啡馆、茶室、餐厅、棋牌室、酒吧、小区会所……何必非要把其实不太熟的人请到家里呢?可能有的同学会反驳说,会客功能就像银行存款,你可以不用,但你不能没有;不过,我的一些朋友,即使是亲戚来也都安排在条件好点的酒店里,这样双方住着都自在。只要不是遇到矫情人,我觉得这个办法就很好。 其次,客厅的展示功能也大幅弱化。以前我们认为客厅是一家的脸面,是装修和装饰的重中之重,而且必须考虑别人看了会怎么评价;很多人进一步觉得,客厅需要展示和炫耀财富、社会地位、品位,凸显自己过得很好。这种客厅的风格和格局,往往是出于模仿;其中昂贵(看上去贵或者真的贵)、气派的材料、家具、陈设、乃至宠物,之所以被选中,仅仅只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很厉害而已。是否喜欢、是否合适、是否舒适,不在考虑之列。谢天谢地,随着客厅的会客、接待功能的基本消失,这些处心积虑的面子工程终于失去了用武之地。 第三,客厅承担了更多个性化的新功能,成为模糊性空间。比如,越来越多的人在家办公,或者把工作带回家完成,他们喜欢在客厅摆个大长桌子,布置成工作室。再比如,我有个朋友回到家就坐在地板上对着电视打游戏,几年前买的转角沙发基本不坐,摆在那里显得很可笑,他索性扔掉,搭了个帐篷玩……总之,越来越多人的意识到,自己花几万块钱一平米买回来的房子,为什么一定要要按照开发商的预制的模式去住呢? 不是那么宽敞的客厅,却可以很温馨。 越来越多的人会以一张大桌子为家庭的核心,因为这样真的很好用。 第四,客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功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个:▼ 有小孩之前可以非常随性,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孩子上学前,对客厅的安排,应该以保证孩子充足的活动空间为前提; 中国人有了孩子时候,所有的生活重心都会围着孩子转,客厅算什么,必须变成孩子的玩乐空间; 孩子上小学期间对大人还比较依赖,重心转到学习,所以需要以一家人围坐桌子旁边书架的公共学习空间; 再次出现以大木桌为核心的客厅。 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中学,孩子的学习地点会挪到自己的房间里,客厅里会恢复到以成年人的活动为中心; 等孩子离开家,老两口自己住了,客厅布局又会回到有孩子前的喜好。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轮回,这种格局对于一个有孩子的中国家庭,只是生孩子之前和孩子长大之后才有的。 如此种种变化,乃至本部分所讲的这四点,都不是客厅二字能承载的,它已经名不副实了,或许用“起居室”更为合适。一般认为,起居室是家庭内部成员日常活动交流的空间,相当于只对内的厅,而客厅是对外部客人的。当然,你可以说这就是称呼上的文字游戏而已,殊不知,习惯性的称呼改起来就很难了,改理念比它还要难得多。 4.后客厅时代的装修建议 如果什么都不改,我们过的就是预制的生活、别人的生活。好在,家居的蒙昧时代正在过去,以前是空间定义人,现在是人定义空间。 ■ 安排好你的电视 把电视问题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们往往像刚出生的小鸭子将第一个看见的动物认作妈妈一样,理所当然地认为电视就应该占据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自古以来就这样并且一直应当这样,不可动摇。 喜欢看电视没有任何问题,但电视不该成为主角,那太没劲了。 一般认为,电视占据客厅中心,主要是因为我们以前除了看电视,没有别的可干。在电视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之前,这个位置是属于收音机的。并且,电视、特别是很大的电视,配上豪华的电视柜、电视墙,占据客厅的C位,可能还有向客人显示财力的功能。现在电视已经很便宜了,不再是家里最贵的东西,因此没有必要那么突出地展示了。 我们的子孙后代去看以电视为中心的客厅,观感会跟我们现在看以收音机为核心的客厅一样,觉得——妈呀,太不可思议了 还有这样一种理论:电视之所以会成为中国住宅客厅的中心,某种意义上是替代了神龛或祖先牌位在原本堂屋中的礼仪与视觉双重中心位置,成为现代意义的神主,并代后者实现聚族功能。那么问题来了:电视固然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发明,但它又是哪路神仙,让你牺牲整面墙供着它? 观点到这里就更明确一些了。我们不反对电视,我们反对专门的电视墙。看某户人把电视摆在哪儿,就知道他们装修花没花心思。大概有1000种办法让你的电视摆得好看,也不妨碍你使用。 ① 把壁挂电视所在的一面墙,做成装饰墙 ② 把电视放在小柜子或移动式电视架上 ③ 把电视安在书架墙里 这是挂墙柜系统实装图,是一位济南朋友的家。你看看,也可以放电视 ④ 把电视架摆在角落或者书架墙前 ■ 别买大型家具,特别是大型沙发 有一个重要诀窍,就是客厅的摆放要注意留白,不要摆得太满。一方面是视觉上没有那么满满当当,看起来不累;更重要的是为以后的优化留有余地,为新的想法留下空间。 大型沙发、特别是L型大转角沙发的问题就在于此。过大的进深和厚度,高靠背和大扶手,一眼看上去也许会显得气派,看久了就会觉得笨重而沉闷。它太大了、太占地方了,因而成为负担。现在已经不是一次装修管一辈子的时代,倘若将来某天你想新添置点家具摆设,必须考虑到跟它是否搭配,因为它很大,是当仁不让的主体;还要考虑新东西是否有地方放,因为它很大,很占地方。即使你决定在闲鱼上卖掉,甚至扔掉了事,还得操心不少问题:谁来搬?怎么搬进电梯?怎么放进车?扔到哪儿? 这种沙发还必须供奉上一个电视,因为坐在沙发的人都是向对面看的,对面你必须摆个电视,总不可能再摆一列沙发吧?那是单位会议室。而一旦在它对面供奉了电视,恭喜你,你的客厅跟99.99%的中国客厅就没啥两样了。 这种沙发还阻碍了空间的灵活性,因为它本身的特征,跟其他的家居搭配使用起来很难。比如,我打算在客厅摆一个大桌子,一家人在这里吃饭或者玩电脑,那么大沙发就很尴尬了:它比较低、比较软、进深深,是为向后倚靠的坐姿而设计的,跟桌子搭配的配起来着坐不可能舒服。那么你怎么办,再搬几把椅子过来?那得有多挤啊! 我们建议你选择轻盈、精致、灵活。不仅仅是沙发,别的家具也一样。比如,柜子、挂墙柜、书架,乃至绿植,都是既能分割空间,又能保持空间灵活性。 当然了,其实关于用不用转角沙发问题的本质,不在沙发本身,而在于,你的客厅的面积。 ■ 创造对话的环境 有人曾经断言,是否有一个房间用于交谈是社会阶层文明的标志。"罗马人躺在餐厅榻上懒洋洋地交谈;希腊人走来走去交谈反映了思维的活跃与敏捷;富裕的希腊罗马人有专门的谈话室。16世纪法国意大利贵族发明了沙龙,中产阶级使之大众化,哪怕在狭小的公寓中也会创办沙龙。起居室取代了沙龙,是法国社会衰落的标志。" 这里的交谈,重点是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思维碰撞,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今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可以进行这种碰撞。但扩大到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交谈,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好像是废话。 交谈时的姿态决定了交谈的氛围。扯远一点,我们也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一些例子。政要之间的会晤,如果你看到的镜头是他们分别坐在两个大沙发上,说话时需要向对方侧着身子,就说明这个场景仅仅是礼仪性质的,10分钟内肯定完事;而当双方坐在一个大长条桌的两边,面对着面,说话时能够看到对方的眼睛、观察到对方的表情,就说明这才是真刀真枪开始谈正事、具体事了。 我们之所以反对电视作为客厅的中心、反对大型沙发,是因为它们客观上将客厅中家庭成员的位置关系向不利于对话的方向引导。本来我们上一天班已经很累,回到家里话都不想说了,如果客厅的格局还让你拿侧身对着家人、正脸对着电视,我想这个气氛也是不利于跟家人说说话、聊聊天的。难怪有的人所谓的回家,就仅仅是换个地方玩手机而已呢! 而当你和知心的家人一起,在光线微暗、但调节得刚刚好的房间内,点一根蜡烛,美酒在手,无需有什么顾忌地享受时间、愉快交谈,这种“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的氛围,如果因为家居的陈设影响到互动、如果说话时看到的是电视屏幕而非对方的眼睛,那就真的是焚琴煮鹤了。 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间著名的屋子(米勒别墅)体现了对于对对话环境最为丧心病狂的追求。我们不可能做得这么极端,正如我们不可能像T台上模特那样穿衣服一样,但这背后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去品味的。 地毯对氛围的营造,特别是舒适感,是其他地面材料难以相比的。 ■ 尝试开放式 由于客厅承担了更多个性化的新功能,必将成为模糊性空间,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现,只要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就行了。而模糊性空间的进化结果,就是备受争议的开放式空间。 这里有两大话题容易引发口水战,一是开放式厨房、二是不封阳台。 谈到客厅的开放式,我认为最主要的形态就是餐厨式客厅,它实际上就是开放式厨房。是的,厨房和餐厅应该是客厅的一部分。 从实际的生活来讲,厨房、餐厅、卧室等空间的实用性更重要;而为了满足客厅的大面积、大面宽,它们的面积常常被挤压得偏小。其实,厨房、餐厅的使用时间不见得比客厅少,尤其对于主妇或老人而言,厨房往往是其白天的主要活动区域。而局促的餐、厨空间,会增加使用者的劳动量和烦躁心理。餐厨式客厅,通过改造空间,实现开放性,有助于解决户型带来的先天问题。 每当我看到所谓设计公司的设计得像酒店大堂一样的客厅,就想提醒大家那不是你需要的。我们的客厅是家庭成员的起居室。所以,抛弃苍蝇上去都劈叉的抛光瓷砖和大理石,试一试木地板吧。还有电视墙,它是哪路神让你牺牲整面墙供着它?换些陈列柜,摆些你的收藏或喜欢的东西;在墙上挂喜欢的画、喜欢的照片,地毯也行。在你的起居室规划出读书的地方、用电脑的地方、喝茶聊天的地方、发呆的地方,甚至睡觉的地方。你花几万一平买的房子,不要告诉我你的规划都是那个千篇一律的大沙发,用自己的想法思考思考吧! (转载来源:伽罗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