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勇当先锋·心系人民·接续奋斗——五位基层党支部书记讲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故事
新华社记者丁小溪
驻村第一书记要做“党建的指导员”“产业发展的战斗员”和“贫困群众的服务员”;培养好村“两委”干部,强组织、促民富、抓产业、办实事;干部对群众要有“责任心”“诚心”和“包容心”……
5月28日上午,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党支部书记,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主题,分享切身经验和感触。
聚光灯下,他们胸前的党徽熠熠生辉,一如那脱贫攻坚战场上始终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
勇当先锋
历时7年,带领100多名村民向“悬崖绝壁宣战”,以最原始的方式凿出一条8公里的“天路”;再用15年,带领全村走出一条“三色经济”的产业发展道路,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见面会现场,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毛相林动情讲述了当地党员干部带领百姓齐心协力修好两条路的故事。
“当时我们缺资金,经过村党支部集体研究,动员全村村民,由党支部和共产党员带头,投资了4000多元,我以个人名义在信用社贷了两万元钱,购买了修路物资。”这位62岁的“当代‘愚公’”说。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冲锋在前的共产党员,还有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杨波。
2010年,杨波主动向组织申请,在海拔约2400米的海嘎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
11年来,在杨波和全村党员的带领下,曾经遍地茅草房的海嘎村,已变成家家户户住“洋房”的“花园村落”。
“11年时间,也让我从一个28岁的青年小伙,成为了一个39岁的中年大叔,从一个驻村伊始的门外汉,成为了一个熟悉农村工作的老书记。”杨波笑着说,这段披荆斩棘战贫困的经历,已成为青春岁月中的难忘经历。
心系人民
“搬迁前有好多人说我傻,但我今天大声地说,我感到骄傲,老百姓富了,这就是我们作出的成绩。”面对媒体镜头,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后续产业专业合作社党委书记胡中山以质朴的口音坚定地说。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易地搬迁便成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有群众不想搬。我给老百姓打了一万元的欠条,我说老百姓下去发展不起来,砸锅卖铁也要把老百姓的钱还上。”胡中山说。
从大山深处搬到黄花滩移民区后,胡中山探索抱团发展,摸出了“互帮互助同致富、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奋斗目标,成立了“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农民”的产业链组织,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你跟群众有多亲,群众就跟你有多近。”秉持着一颗火热初心,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朱集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刘双燕扎根基层,赢得了群众的广泛信任和支持。
9年来,她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将贫困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带领群众不断以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这一路走来,我越来越感觉到不是朱集村离不开我,而是我越来越离不开村里这些可敬可爱的乡亲们。”刘双燕动情地说。
接续奋斗
当被问及对即将走上岗位的驻村第一书记有哪些期望时,杨波总结了三个“一”:
“第一个‘一’就是始终如一,真正能够沉下身子去,不能做漂在水面上的油;第二个‘一’就是滚一身泥、流一身汗,真正带领群众去真抓实干,接续我们的乡村振兴事业。第三个‘一’就是做一粒金子,去哪儿都能造福一方的百姓。”
这是一名“老书记”的切身经验,更是共产党员拼搏向上的奋斗精神。
如今,在红军战士当年英勇翻越的夹金山下,一朵朵玫瑰花灿然摇曳,花香四溢。这是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达维镇冒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望慧带领当地群众栽种的“脱贫”玫瑰。
从长征路上到脱贫攻坚战场,从战火纷飞到和平年代,共产党员的精神始终如一。
“没有翻不过的大雪山,也没有蹚不过去的河。”如今,这位脱贫战场上的“铿锵玫瑰”,正与乡亲们接续奋斗,勇往直前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