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赴贵州省遵义市实践团汇聚遵义。在机械学院团委书记宋文博老师和工业设计专业刘志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为期一周以"娄山关红色文创设计与党史寻访调研探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娄山关景区游客中心门口合影 肖孟涵摄) 实践团依托东华大学团委与汇川区共建的"东华大学大学生实践育人基地",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用专业为汇川红色资源赋能,为娄山关景区设计特色文创,加强红色革命资源的现实意义与提升各红色特色景点游客量。 寻访娄山关战斗遗址,深挖红军长征精神 实践团成员在实践前期准备过程中,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学习娄山关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背景,并提前对接遵义市汇川区团委、汇川区农投公司、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等相关单位,对设计需求以及当地文化背景进行初步了解。 成员们重走长征路,重回觉醒年代,收集红军长征文化素材,开展红色文创产品设计活动。通过参观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战斗遗址纪念馆等红色场所,实践团成员深切缅怀在娄山关战斗中英勇牺牲的烈士,深度了解娄山关战役胜利的特殊意义,深刻感受长征精神的号召。 随后,实践团成员来到娄山关管理处与管理处工作人员进行座谈交流。娄山关管理处主任徐正、办公室主任蔡兴萍及相关工作人员参加座谈会。徐主任在会上说明娄山关景区文创设计工作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助力实践团开展文创设计,加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同时,成员制作调研问卷进行线上发放,让此次调研受众更多、范围更广、层次更深。 (图为实践团成员于娄山关实地调研并开展座谈 欧阳含馨、肖孟涵摄) 非遗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红色精神引领经济发展 娄山关社区拥有着藤编与卤豆腐干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实践团成员在娄山关管理处杨基业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板桥镇娄山关社区藤编一条街,并与藤编协会成员与当地藤编非遗传承人进行交流,深入了解藤编技艺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板桥镇探索以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拓宽销售渠道,让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并在当地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下,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也为藤编传承带来新鲜的血液,既保证藤编文化的传承,又能促进群众增收。 实践团成员也前往了板桥镇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卤豆腐干的生产基地,了解到当地卤豆腐干主要是传承了百年前的古法,并通过改良,符合环保需求,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板桥镇著名非遗特产。 (图为实践团成员调研当地非遗藤编、豆腐干 欧阳含馨、肖孟涵摄) 红色基因一脉相承,现代农业重焕生机 实践团与遵义市汇川区汇仓农投公司进行深刻交流并开展座谈会,了解当地红色资源相关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对将要进行的合作进行交流。随后也来到了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了参观学习。 (图为实践团成员实地调研参观汇川区农投公司 欧阳含馨、肖孟涵摄) 今日的遵义萌生出了许多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的新兴企业。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深刻挖掘红色土壤,力求实现文化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同腾飞。实践团也会在本次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和创新创造能力,为遵义的红色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五育并举传承红色基因,立德树人发扬遵义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学堂堡社区门口与小朋友合影 欧阳含馨摄) 为推进红色文化在学龄儿童中的传承,实践团成员为遵义市汇川区学堂堡社区希望小课堂进行五育特色课堂支教。支教活动分为音乐、美术、舞蹈以及语言能力表达。以歌曲为引线,向儿童娓娓道来党百年征程的一路坎坷;美术课带领儿童重温美术经典中的长征故事,领略信仰之美;舞蹈课和语言表达课助力孩童童心向党、用肢体与语言讲述心中的共产党。 (图为实践团成员教授特色"五育小课堂") 五育并举非一日之功,只愿能在儿童心中埋下一颗种子。这里是红色圣地遵义,这里的每个孩子都传承着红色基因,熏陶着红色文化,也必将成长为党和国家的中坚力量! 充分结合专业优势,着手打造红色设计 (图为实践团成员设计成果) 通过实地走访并展开座谈会,实践团明确设计需求,合理分配设计任务,探寻设计内涵;深入挖掘遵义红色精神和非遗传承,赋予设计精神内核;聚焦娄山关标志性景观,逐步推进,开展娄山关红色文创设计,同时为汇川区农投公司展开农产品包装设计,实地走访蔬菜基地,了解其专属特色以及产品优点,融入到设计中。 截至目前,实践团的成果包括: 娄山关红色设计方面有:文创设计卡套、水杯、拼图等18个品类共97款,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景区手绘地图1幅,娄山关红色小故事漫画2幅共8幕,宣传视频6个。 汇川区农投公司包装设计方面有:黄金茶、脆李子、天麻、紫苏油、花椒油共5款。 实践团将持续推进此次实践项目成果的优化,利用专业优势和高校平台,聚焦产业短板弱项,为东华大学助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通讯员:张泽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