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智能家居本身是一个技术驱动的产业,所以从业者也多是各业态技术人员居多,很多落地也在用技术思维去做,在这个圈里不乏有电工电器转型智能的传统企业,也有靠产品理念和技术创新迎合消费新习性的新锐势力,各领域巨头的战略更是高举高打以求引领行业潮流,市场热闹之余弊端也甚嚣尘上。
笔者近期在走访线下展会和门店期间发现,智能家居行业的几种不良现象正在把这个朝阳产业拉向深沟泥潭。
更有甚者在价格不透明的部分抬高溢价,成为不良企业的营收之道。笔者在与一位厂家人员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一套成本在4000-5000元左右的小型场景方案,落地价大概15000-20000元,几乎可以翻到四倍,在市场落地仍处于早期阶段,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对市场和消费者信心的一种损伤打击,有点儿杀鸡取卵的意味。
1、沉迷于情景控制的集成厂商
这种现象主要出现在擅长电工、电器、开关、总线等集成厂家方面,这类企业的优势集中在依靠智能家居主机网关、继电器、调光器、有线或者无线开关面板来系统集成实现智能控制场景,将手机或平板连接主机网关协议,再通过主机控制各种终端设备,除了布线方式,无线通讯可以根据配置需求自由选择比如knx、x10、RF、Zigbee、Z-Wave、Wi-Fi等等。
这类系统集成方案虽然具备不错的稳定性,但也是行业里最不透明的部分,各类主机价格参差不齐往往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多种开关面板也是令人眼花缭乱,面板上标注着各类场景模式,比如娱乐、会客、灯光效果、背景音乐、回家、睡觉、出门等等。
据笔者观察,基于这类方案家庭设备可以联动但缺乏真正的智能性,很多情景模式不过是固定好的控制信号而已,这类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国外开始应用。当然,这部分厂家也在追随新的协议和AI技术潮流,例如语音交互技术等,把关键词和指令本地化做一些简单的交互控制营造智能噱头,但本质来讲仍缺乏对用户深层需求的挖掘,更不能进行精准的个性交互反馈和算法的持续完善提升,着实难谈“智能”二字,这类玩家更应该思考的是智能控制能给用户带来什么实际价值,而不是去沉迷于营造所谓的“智能”。
2、自我感觉良好的IOT平台
当前市场上的IoT平台大概分为两种属性,一种是赋能型,另一种是消费型,赋能型的平台本身可以帮助那些尚未实现智能或者物联网的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在当前智能家居发展阶段具备特殊的产业价值。问题更多地出现在消费型的IoT平台,即直接面向用户的IoT平台,用户买到相关的智能产品可以自行连接上这类IoT平台进行操控。
消费型IoT平台的本质逻辑还是将设备进行简单的连接和控制,小米米家、海尔优家、美的美居等行业巨头都在着重布局,这类厂家基本都在做消费类的产品,同时也将自己的电商渠道做到平台里,期待用户使用自己旗下或生态圈的产品进行智能场景布置,用手机APP实现各种操控联动体验智能生活。
笔者经过体验发现,各家都在说自己的平台多么领先,却有一些问题不能避免:第一、这类IoT平台多是靠Wi-Fi、蓝牙等连接起来的设备网络,通过手机App或者外设的智能音箱类设备进行控制,用户在交互控制的时候有较大的延迟感和多步骤繁琐操作,且在网络不稳定的情况下,设备经常掉线或者不在线,需要重置配网,给生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第二、为了创造各自的竞争壁垒,巨头之间产品协议不通是常态,因此成套推荐售卖智能设备的方案也日渐流行起来,但从消费者端来说,家居产品的多样化才是主流,除了铁杆粉丝,谁会在家里全部使用某一家电的产品体系呢?阵营割据造成的真实体验总会有所缺失和差强人意;第三、一键控制与场景玩法,这需要用户通过手机App来设置好设备执行条件,如果满足或者当出现什么条件就执行操作某些设备,但是普遍情况下,用户难以对自己每日的行为以及设备应该是什么状态进行特别细致的设定,这些设定也略显鸡肋,产品的智能缺乏主动性,整体的决策也更依赖人工,新鲜感之余实际体验不足或将制约平台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来看,消费型IoT平台虽有大型的阵营割据,但并不能阻止各类智能家居中小厂家围绕自己的产品构建自己的小IoT平台,生态不断细化分化又各自站队融合将伴随智能家居的发展周期,或许不存在大一统的终局。
3、忽视消费者需求的技术产品行为
智能家居虽然是技术驱动行业,但是即便把最新的技术全部用上了也不见得能打造出多么令消费者心动的产品,究其原因是新一代产品能不能基于最新技术使产品的基本用户价值得到提升和满足,智能升级和消费升级的过程并不是给产品增设没必要的复杂功能创造噱头和吸引眼球。
比如贴上智能的标签有对话功能的抽油烟机和冰箱等,其产品的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本质创新和提升,反而在用户价值不大的功能部分大做文章,强调互联互通,注定不会很好地赢得消费市场。再比如智能音箱,虽然百度、小米、阿里通过低价策略抢占了市场优势,但整个市场仍有一种强推起来的节奏,智能音箱并不能形成普适性的需求,更多地是尝鲜消费,功能属性着实谈不上刚性,且大部分智能音箱不会有很深层次的交互,基本停留在查询天气、歌曲视频播放、新闻或者百科问答、控制设备开关等层面,附加价值相对薄弱,站在这个角度谈用户日活、交互量或者行为数据等维度笔者认为真实价值其实十分有限,而低价策略推起市场之后的变现问题将成为一个泥潭大坑,投入的越多越显得外强中干,越难以自拔。
国内外家庭的文化差异较大,且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属性日新月异,国内智能家居厂商在产品逻辑和落地环节找到正确的路径很重要,不能单纯地堆砌技术,更不能模仿照搬国外智能家居产品的发展轨迹然后自食苦果。
4、产品服务之间的同质化抄袭
如果想在智能家居市场初期快速树立起来品牌和市场地位,除了借助资本在市场范围跑马圈地之外,更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产品和服务的良性差异化,而不是恶性循环竞争。
目前,智能家居产品所涉及的产品类别虽然门类繁多,但大概有这么几类重点领域可以关注,比如智能墙面开关面板、智能家电、智能门锁、智能灯光、智能厨卫或者各类温湿、气体、活动传感器等。
在相对聚合的市场做智能化升级头部效应仍比较明显,且布局转型相对迅速,比如在家电、厨电等领域,格力、美的、海尔以及方太、老板、华帝等行业地位一时难以撼动,新晋玩家只能旁敲侧击获取小额市场空间;但在本来就分化的细分赛道,比如智能门锁和开关面板等领域,头部效应不会那么明显,且产品的同质化抄袭严重,恶性竞争之下行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洗牌和整合并不会快节奏完成,品牌集中度也不会很高。
笔者在跟智能门锁行业从业者交流过程中了解到,由于锁体的机械结构和空间限制,其实很难发挥很大的革命性创新,且这部分创新消费者并不能直观感受到,而在锁芯、指纹解锁或者产品外观等方面整个OEM和ODM行业技术链条又相对成熟,因此能把锁做到符合行业标准的品牌不在少数,且越来越多的玩家正在跨界进入市场,用户难以分辨谁好谁坏,遇到节假日促销,各家的业绩战报也都力争“第一”让人困惑,都宣称行业第一跟没有第一的效果差不多,往往欲速则不达,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产品品质口碑的高标准自律和服务体系的完善高效将逐渐积累起竞争壁垒和市场份额,这场“马拉松”几乎没有捷径可言。
而在智能门锁火起来之后,目前智能墙面开关面板业也陷入了类似的行业窘境,想要在智能家居分散领域做聚焦的品牌除了要做出本质化差异足够大的产品形态之外,更要做好打磨产品品质和高质高效服务的持久战准备。
5、“野鸡”公司层出不穷
据笔者多方走访观察,单纯从技术层面而言,做些常规智能家居产品或者集成方案的业务并不涉及多么高深的新兴技术,因此诞生了多如牛毛的跟风者,“野鸡”公司层出不穷,在智能家居概念热度不减的情况下可能还会有更多产生。但是能把握消费升级背景下用户品味与需求转移,能把产品和服务做好的公司其实凤毛麟角,这也是靠谱智能家居公司区别于“野鸡”公司的一大差别。
因此智能家居的技术层只是基础,不是为了智能家居概念而做智能家居,不是为了操控和设备联动而做智能家居,以用户为核心的差异化产品逻辑及服务逻辑才是一家优秀企业无法模仿的竞争壁垒和本源驱动,这批真正搞明白用户价值的企业才有脱颖而出的可能,跟风掘金的“野鸡”公司注定一片狼藉。
结语:与以往的O2O、商业模式等类创业浪潮不同,笔者认为,智能家居这波浪潮可能不会如期待般那样迅速整合诞生头部实现近乎垄断或者规范的市场状况,相反,能存活留下的企业不在少数,且更多的应该是互通价值有无进行生态融合,无论是从照明、清洁、空气、安防、水等细分系统切入,还是满足用户从卧室、客厅到厨房、卫生间的体验升级需求,亦或是跟用户身体相关的睡眠、温度、湿度调节等方面,各类智能家居玩家可发挥的契合点很多,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完全覆盖所有产品类别,也不是所有公司都有余力去做最基础的施工落地工作,商业落地方式是多元并存的。
在技术和服务链条很长很丰富,横向和纵向空间都相对宽裕的情况下,企业应少一些急功近利,于技术思维和用户思维之间找到价值交集,找到自己的价值点做深做透比炒作营销噱头更实际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