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诺医疗发布的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显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863.31万元,同比下降55.44%;实现归母净利润-8154.22万元,同比下降360.02% 《投资时报》研究员 卓玛 伴随着上半年业绩预告的发布,高值耗材集中采购对企业的影响逐渐显现。 近日,赛诺医疗科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赛诺医疗,688108.SH)发布了2021年半年度业绩预亏公告,预计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863.31万元,同比下降55.44%;实现归母净利润-8154.22万元,同比减少360.02%。 对于业绩大幅度下降,赛诺医疗将之解释为因公司在售冠脉支架产品未被纳入国家集采范围,导致相关产品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90.01%,但公司产品的生产成本和各项费用等支出并未同步减少,因此利润大幅下降。 可以看到,赛诺医疗的营收严重依赖冠脉支架产品。既往财报显示,2016年 2019年,赛诺医疗分别有98.41%、96.41%、91.47%和84.40%的收入来自于支架产品,相关产品为公司贡献了近九成营业收入。事实上,未被纳入集采对赛诺医疗业绩造成的影响此前已反映在公司2020年年报上,由此该公司还收到了上交所下发的年报问询函。 值得关注的是,自公司首发限售股满一年解禁后,赛诺医疗多个持股5%以上的大股东纷纷选择减持套现。《投资时报》研究员曾就公司业绩等问题向赛诺医疗相关部门发送沟通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截至7月29日收盘,赛诺医疗报收于9.24元/股,已较历史最高点43.60元/股下挫近八成,公司当前总市值为37.88亿元。 赛诺医疗上市以来股价走势(元) 数据来源:Wind 冠脉支架上半年收入降幅超九成 赛诺医疗上半年预亏公告显示,预计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863.31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781.29万元,同比下降55.44%;实现归母净利润-8154.22万元,较上年减少1.13亿元,同比下降360.02%;扣非归母净利润为-8329.99万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11亿元,下降395.45%,显示出营收和利润双降。 对于收入下滑,赛诺医疗在公告中称,国家冠脉支架带量集采政策于今年1月1日起执行,医院在手术过程中优先使用带量集采中标产品,但公司在售第一代冠脉支架产品未被纳入冠脉支架国家集采范围之内,导致公司今年上半年冠脉支架产品销量同比大幅下降85.61%,收入则同比减少1.24亿元,降幅达90.01%。不过公司球囊产品(冠脉球囊和神经球囊)销量同比增长74.91%,该产品的收入较上年同期增加了2618.64万元,同比增长68.22%。 利润方面,赛诺医疗则表示公司冠脉支架产品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并未与收入同比例下降,管理费用和研发支出(含资本化支出和费用化支出)甚至还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导致了公司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其中,上半年的研发支出占营收的比重较上年同期增加71.13个百分点至109.35%,费用化研发支出预计较上年同期增长72.54%。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事实上,未进入集采对赛诺医疗业绩的影响早就反映在了该公司2020年年报上。年报显示,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同比下降24.89%;实现归母净利润2249.32万元,同比下降75.02%;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104.97万元,同比下降87.36%。 而赛诺医疗对2020年业绩下降的解释与今年半年报基本相同,即公司冠脉支架产品因未被纳入集采导致收入下降,但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研发支出等费用并未同步下降,公司因此出现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年报发布后,上交所对赛诺医疗下发了包含7个问题的年报问询函,要求该公司就盈利能力及核心产品竞争力是否出现下滑作出说明。而赛诺医疗在回复中明确表示, 冠脉支架集采政策的执行对公司在售 BuMA药物洗脱支架系统 销售产生巨大不利影响 。 赛诺医疗2020年业绩表现 数据来源:公司2020年年报 未被纳入集采严重影响公司业绩 公开资料显示,赛诺医疗成立于2007年9月,2019年10月,该公司于上交所上市,是一家专注于高端介入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主营业务涵盖心脑血管、结构性心脏病等介入治疗的重点领域,产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系统和球囊扩张导管(冠脉及神经)两大类。 从收入构成上看,招股书和2019年年报显示,2016年 2019年,赛诺医疗分别有98.41%、96.41%、91.47%和84.40%的收入来自于支架产品,球囊产品对营收的贡献率则分别为1.59%、3.59%、8.53%和15.59%。 尽管随着球囊类产品中的新品球囊在2018年上市后获得较好销售,但赛诺医疗的收入仍主要来源于冠脉支架产品。据米内网数据显示,以植入量计算,2015年以来,赛诺医疗在冠脉支架行业已位居第四。虽然产品比前三强的乐普医疗、微创医疗和蓝帆医疗晚了三年左右才获批上市,但该公司是少数几家持续增长的国产公司。 转变发生在2020年。《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2020年10月,国家冠脉支架联合采购办公室发布了《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文件》,明确此次集中带量采购品种范围为获得我国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上市冠脉支架,材质为钴铬合金或铂铬合金,载药种类为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 但当时赛诺医疗在售的BuMA支架为不锈钢材质,并不在本次招采范围内,该公司新一类HT Supreme支架于2020年底才取得国家药监局的注册证,集采时还尚未上市,因此该公司并未参与本次冠脉支架带量集采。换句话说,赛诺医疗并未获得参与集采的资格。 尽管赛诺医疗并未中标集采,但据高值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办公室于2020年11月公布的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显示,有8家企业的10款产品在本次集中带量采购中中标,赛诺医疗的主要竞争对手微创医疗、乐普医疗和吉威医疗等企业均参与了这次集采,这三家企业合计中标数量约占这次集采采购总量的45%左右。 此外,集采还带来了中选冠脉支架的采购价格出现大幅下降,国产冠脉支架采购价格较2019年均价降幅超92%,集采中标企业中标价格范围在469元至798元之间,平均价格为700元左右。 由此,受集采政策出台和实施的影响,赛诺医疗2020年支架产品销量同比减少6.92万套,下降37.65%;单价同比减少18.32元/套,下降0.92%;这导致收入同比减少1.40亿元,下降38.22%;毛利率同比减少3.5个百分点。 2020年年报显示,赛诺医疗支架产品和球囊类产品对营收的贡献率进一步转变为69.41%和30.55%。虽然支架产品收入占比下降,但仍远高于球囊收入占比,公司收入由此大幅下滑。 至于球囊类产品,赛诺医疗的球囊类产品分为冠脉球囊和颅内球囊两种。 该公司在年报问询函的回复中称,2020年公司2款在售冠脉球囊产品已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标,产品覆盖259家医院,较上年同期增长31.47%。不过冠脉球囊产品2020年实现的营收仅占公司总收入的7.23%,占比较低。 同时,赛诺医疗表示,受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逐步实施冠脉球囊集中采购的影响,公司该产品的销售价格大幅下降,尽管这项产品的销售数量因公司参与集采及市场规模不断增加没有受到较大影响,但公司该项产品存在盈利能力下降的风险。 颅内球囊方面,据悉,2020年度赛诺医疗的颅内球囊产品已覆盖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734家终端医院,实现营业收入7599.73万元,约占总收入的两成左右。不过由于颅内球囊属颅内介入医疗器械,而我国内神经介入领域目前尚处于起步期,目前进口厂商在市场上仍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因此国内神经介入医疗器械的国产替代过程仍然较长,预计短时间内不会实施集采。 大股东纷纷减持套现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自上市后,赛诺医疗的股价一路走高,并在2020年7月14日盘中触达43.60元/股的历史最高点,但此后即震荡下行至今。2020年10月30日,上市满一周年的赛诺医疗迎来了大规模首发限售股解禁,自此,该公司大股东开始频繁减持。 2020年11月2日,赛诺医疗公告表示,出于自身发展资金需要,公司股东Denlux Microport Invest Inc.(下称股东1)及其一致行动人Denlux Capital Inc.、Decheng Capital China Life Sciences USDFund I,L.P.(下称股东2)和LYFE Capital Blue Rocket(HongKong)Limited(下称股东3)拟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分别减持不超过6%、6%和3%的公司股份,合计减持不超过15%的股份。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三位股东分别持有9.56%、6%和5.49%的赛诺医疗股份,分别为该公司的第三、四、六大股东。 三天后,2020年11月5日,赛诺医疗又表示,出于自身发展资金需要,公司股东Great Noble Investment Limited(下称股东4)和CSF Stent Limited(下称股东5)拟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分别减持不超过6%和5.97%的。而这两位股东分别持有14.35%和5.97%的赛诺医疗股份,分别为公司的第二和第五大股东。 半年后,赛诺医疗发布了上述两份减持计划的结果公告。公告显示,第一份减持计划的三位股东最终分别减持了2%、2%和0.2%的公司股份,分别套现1.04亿元、0.88亿元和989.43万元;第二份减持计划的两位股东则分别减持了1%和0.0049%的公司股份,分别套现3951.91万元和24.6万元。 5月27日和6月1日,赛诺医疗再次接连抛出两份股东减持计划,公司股东1及其一致行动人、股东3、股东4和股东5拟通过集中竞价和大宗交易方式分别减持不超过6%、5.29%、6%和5.97%的公司股份。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7.56%、5.29%、13.35%和5.97%。 截至目前,股东3的持股比例已降至4.49%,股东1及其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已降至6.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