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最新谋划建设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以及中山翠亨科学城横空出世。 加上早已建设20年的广州科学城,珠江东西两岸形成五大科学城协同合作、错位发展又相互竞逐的局面。一股你追我赶的建设热潮,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再添亮色。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协同是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一大关键词。五座将傲立于珠江口的科学城,正努力通过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协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广州科学城: 大湾区科创第一把交椅 一定程度上,最早开发的广州科学城,已稳坐粤港澳大湾区科创的第一把交椅。 广州科学城,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湾顶位置,珠江口A字型顶端,1998年12月28日正式奠基,2001年正式启动建设。截至目前,科学城的发展经了5次规划扩容,面积由最早的3.7平方公里,扩容至最新提出的144.65平方公里。 广州科学城科创历史悠久,是广州高新区的主体部分,拥有“广东硅谷”的美誉。 目前,广州科学城坐拥111家世界500强企业,占广州世界500强企业的40%,区内聚集300多家国家和省、市级和跨国企业,以及1000多家高科技企业,包括宝能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总部、创维华南总部、多益网络总部和日立集团IT中国总部等。 凭借以上种种优势,广州科学城启动人才引擎,吸引3000多名海归人员在此创业。 今年1月,黄埔区两会工作报告对科学城委以重任:倾力建设科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制度创新先行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 具体内容包括: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承载区,谋划布局大科学装置和重大创新平台,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技术创新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工业设计中心;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模式提升传统产业;运用“互联网+”和“区块链+”等核心技术,设立粤港澳大湾区数字交易所,建设面向粤港澳的区块链数字经济创新区,集中力量培育世界级企业….. 与此同时,今年黄埔区广州开发区重点谋划推动科学城扩容至144.65平方公里,扩容面积相当于全区面积的1/3,将打造一个活力迸发科学城,五年内实现大变化。 ?南沙科学城: 系列大院大装置正不断往南沙集聚 今年5月,广州与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签署了共建南沙科学城、共建广州明珠科学园两份协议,受到广泛关注。 目标定位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州南沙科学城将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创新高地。 按照协议,南沙科学城将推动中科院在穗研究机构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做到“三个重大”: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研任务和项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载空间,积极打造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开放平台。 其中,作为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明珠科学园今年就会迅速启动第一批项目建设,计划在2022年底前完成。 从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装置正在源源不断往南沙集聚。 比如,中科院和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 按照广州市相关规划,南沙未来将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属高校系列研发机构、以港澳为主体的境外合作科研机构等三大科技创新组团。 中科院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有44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南沙科学城建成后,将推动中科院在穗研究机构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也就是说,未来相关院所、机构或将逐步向南沙科学城转移集聚。 ?深圳光明科学城: 6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期确定落户 2019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的光明科学城。这座位于深圳北部、光明区东部的科学城同样受到瞩目。 光明科学城规划范围约99平方公里,根据《深圳光明科学城空间规划纲要》,光明科学城将成为深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核心引擎,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怎样的存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十一这样诠释了光明科学城的意义。他说,“深圳目前最缺少的是能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源头创新,而这种创新应该来自于基础研究。未来光明科学城将承担起这个责任。” 装置集聚区是光明科学城的核心区,这里将集中建设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所、高等院校等。该区分为“一主两副”三大科学集群,一主即一个重大科学设施集群,未来规划“中子源、光源”同等级的世界顶级大科学装置;两副分别为科教融合集群,包含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及近期建设的六大科学装置等;科技创新集群,主要布局科研机构和科技转化平台。 在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产业转化区,则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培育和布局未来新兴产业。近三年来,该区已有200多个项目落地,总投资约2000多亿元。 ?东莞中子科学城: 与光明科学城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与光明科学城仅隔着一座巍峨山,东莞中子科学城希望与深圳光明科学城、港深落马洲河套地区一道迎着粤港澳大湾区重大历史发展机遇,协调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据悉,目前我省正在向国家申请支持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等区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东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东莞希望进一步加强与光明科学城的沟通协调,建立科技资源共享、人才合作交流等协调机制。通过资源共享、优势叠加,共同挑起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的“大梁”。 为实现这一目标,松山湖正加快推进中子谱仪二期建设,吸引世界范围内的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到园区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凸显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努力形成国内顶尖的“全链条”综合性材料科学研究创新集群。 ?中山翠亨科学城: 交通高效互联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在深中通道的西侧,中山翠亨新区也提出了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战略平台——翠亨科学城。自此,从布局上看,以伶仃洋为几何中心的珠江口沿线城市,重大科创载体形成了“A”字形结构,而深中通道便位于这个结构的中间一横。 今年5月,《中山翠亨科学城城市设计》草案(下称《城市设计》草案)公示,明确翠亨科学城定位为湾区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新中心。 翠亨科学城的规划、布局和城市功能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与深圳前海、深圳大空港、深圳海洋新城、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东莞滨海湾新区等区域重要节点关系的互动。 翠亨科学城尤其注重从强化湾区互动、粤港澳合作、东西两岸融合发展、联动周边区域发展方面入手,相当于是在珠江西岸的创新轴上布局了一个点。 由此,以广州为顶点,往西可以连成翠亨新区、珠海横琴自贸片区、澳门的创新发展轴,往东则与东莞的滨海湾新区、深圳前海自贸片区、香港大屿山连成创新线。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山在翠亨新区布局科学城,是该市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轴建设、构建珠江口“A”字形重大创新载体的一个先行棋。 值得注意的是,《城市设计》草案中,交通规划占了较大篇幅。随着深中通道等重大项目的推进,中山翠亨科学城从区域交通末端跃升为珠江西岸的重要交通节点。当前,正在推进建设的深中通道、中山客运新港,以及规划中的广珠城际和深茂铁路等交通设施,将促进翠亨新区快速融入大湾区城际网络。 根据规划,翠亨科学城未来可以通过多种交通方式实现一小时达到广州南沙、深圳前海、香港机场、澳门、珠海等核心地区。 根据国内外经验,主要科学城的交通通达时间应在20分钟以内。实际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当前,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正将大湾区城市进一步紧密相连。 ?来源:南方+,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