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重磅利好涨士气!揭秘医美板块产业链的成长价值,速看详情>>
共享充电宝行业进入大浪淘沙的阶段,「三电一兽」在加大点位拓展的同时,IPO的步伐也明显加快。 1.大浪潮沙之下,「三电一兽」IPO或提速 2014年,共享经济风口之下,共享自行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汽车等全新的细分行业如雨后般春笋的持续冒出,成立企业一家接一家。 在共享充电宝行业中,来电科技率先于2014年8月注册成立,开始摸索共享充电宝这个新兴市场。随后,由于共享充电宝行业的技术壁垒不高,商业模式可复制型强,云充吧、街电、小电、怪兽充电、租电等企业接二连三的入局。就此,共享充电宝野蛮发展期就此拉开,餐饮、酒店、娱乐及其他公共场所,大、小易拉宝广告,免费体验充电宝服务,送优惠券等亏本赚吆喝的市场日益激烈。 图源:百度图库 野蛮的生长之下,引发开创者来电科技的不满。2016年,来电科技与云充吧打起了专利战。最后,来电胜诉。随后,尝到甜头的来电科技,开启了「专利战」,相继将街电、友电相继就「专利侵权」之事告上法庭。 在来电科技与云充吧公堂对簿之际,聚美优品CEO陈欧于2017年斥资3亿元杀进共享充电宝行业,入股街电。就此,著名的共享充电宝赌约就此诞生。传说,听闻聚美优品将以3亿元入股街电后,王思聪当即在朋友圈吐槽:「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 图源:来自网络 一时间市场舆论一波接一波,有的赞成有的反对,各持不同观点。 这波舆论也直接吸引大量资本的关注。多家共享充电宝企业获得巨额融资。据不完全统计,在2017年3月至9月此期间里,共享充电宝行业至少完成融资30笔。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资本的注入,行业开始出现洗牌期,部分未能得到资本的青睐的共享充电宝企业开始停运退出。例如,2017年下半年,河马充电、PP充电及乐电等多家企业停止运营,并出现破产清算的情况。 在行业进入短暂洗牌期,持续获得资本青睐的小电、街电及怪兽开启疯狂的点位(一般指的是商户点位)扩张,注册用户及市场份额持续提升,行业竞争格局开始形成「三电一兽」(来电、街电、小电、怪兽充电)的雏形。 2018年8月,街电宣布连续三个月实现规模化盈利。就意味着经历短期的野蛮生长期、洗牌期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开始进入红利期。 随着共享充电宝行业逐步进入红利期,「三电一兽」开启你追我赶的模式的同时,IPO的传闻不胫而走。2020年,小电首当其冲与浙商证券签订辅导协议,开启了冲刺A股之旅;怪兽被传出有IPO的计划。 怪兽充电反而先于小电登陆了资本市场。2021年3月12日,向美交所递交上市申请书,并于4月1日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成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先人一步登陆资本市场,背后的底层逻辑可查阅此前财华社发布的《财华洞察|怪兽「充值」!共享充电患上「资本焦虑症」?》一文。 被人捷足先登的小电,明显快了IPO步伐。2021年4月30日,港交所披露易平台显示,小电递交了IPO上市申请书。这意味着小电终止创业板IPO辅导,「转道」赴港上市。 随着怪兽成功上市,开启了战略规划和高效的网络扩张步伐,又将引发新的一波点位争夺战。在此形势之下,处于亏损阶段的小电,面临着经营压力自然不容小觑。转战港股市场筹资扩规模,也足以验证这一点。此外,随着怪兽、小电陆续上市,来电与街电的IPO之路或许也不会太久远。 2、小电IPO 背后:靠「进场费」拓规模,盈利能力堪忧 据小电招股书显示,按照弗若斯特沙利文资料,在点位覆盖率方面,小电以29.2%的比例拿下行业第一。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电的共享充电宝服务拥有超过71万个点位,已投放近600万个充电宝。 用户数方面,招股书披露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小电注册用户超过2.37亿,高于同期怪兽充电的累计注册用户为2.19亿。 小电在点位覆盖率和注册用户数之争虽佔据先机,但是公司盈利能力却差强人意,竟然出现由盈转亏的情况。 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小电营业收入为人民币4.23亿元(单位下同)、16.36亿元、19.11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亏损3,608.3万元、盈利1.37亿元、亏损1.04亿元。经调整后(加入股份为基础的支付开支)的利润分别为4,471.4万元、盈利1.94亿元、亏损1.07亿元。 怪兽充电经营业绩方面,截至2019年至2020年,公司营业收入为20.22亿元及28.0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67亿元及0.75亿元。由此可见,佔据点位覆盖率第一的小电,实际是增收不增利,而且盈利能力远不及竞争对手怪兽充电。 对于2020年业绩的大变脸,小电表示是「主要由于COVID-19对我们收益增长的负面影响;及与网络扩张相关的成本及开支大幅上升。」 据招股书显示,小电成本及开支中,佔比最大的一项是分销及营销开支。2020年,分销及营销开支为14.72亿元,同比增长39.8%,远高于同期营收同比增速的16.8%。 引发分销及营销开支同比增速高于营收规模的原因,正是点位覆盖率。据招股书显示,2020年,分成费用(顾名思义,与商户点位合作夥伴进行渠道收入分成)为7.10亿元,同比增长23.7%,约佔分销及营销开支的48.3%;进场费(以进场费方式吸引新点位或挽留现有点位)为3.02亿元,同比增长114.2%,佔分销及营销开支的20.5%,同比提升了7.1个百分点;僱员福利开支为3.68亿元,同比增长31.4%。其中,进场费增速最大。某种层面上讲,前期为了抢佔点位市场拓规模,很大程度上先牺牲利润来换取的。 虽说在抢佔点位网络中,以进场费方式,推进商户点位的获取是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常规运作及主要运作方式。但是,进场费增速如此之高的背后,是否因行业竞争加剧导致与商家哄擡进场费有关呢?另外,盲目扩张点位步子迈太大,后期点位产生的业绩未达预期,又该如何收手呢?因此,靠「进场费」拓规模的小电,如何打破市场质疑,提升自身盈利能力,将是递表之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3、短期亏损,长线涨价方式来填补? 「放心啦!小电,先抢到商户点位,再涨价就行了。」这样的答案或许是大部分人能想到的可行且有效验证的办法。毕竟,最近两年共享充电宝涨价已成为事实。 2019年头部玩家陆续涨价,从1元/小时涨到2元/小时。2020年至今,共享充电宝涨价依旧不减。近日,据新京报报道,通过查询十数位用户近年来共享充电宝消费记录,从2020年下半年起,街电、小电、怪兽充电、美团充电宝等平台收费标准在3元/小时。除此之外,共享充电宝还出现地域性收费差别。据了解,部分特殊场景比如电影院,收费2.5元/半小时,景区则是4元/半小时,甚至10元/每小时。 共享充电宝涨价这样的涨价趋势或将延续。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共享充电宝服务平均每笔订单的价格(不包括免费订单和人民币99元或以上的订单规模)自2017年的1.3元增加至2018年的2.3元及2019年的4.1元及2020年5.3元,并预计于2025年达8.0元。 值得注意是的,在共享充电宝涨价背后,却是投诉与日俱增。以「三电一兽」为例,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截至2021年5月3日,来电、街电、怪兽充电及小电投诉量分别为2,396条、2,814条、7,421条及10,234条。其中,小电的投诉量最大,是唯一一家过万投诉的企业。 大部分投诉与押金、乱扣费、充电宝归还、客服态度等问题有关。另外,用户绝大多数诉讼的要求是得到尊重,并要求共享充电宝运营商就诉讼问题进行「道歉」处理。 从长远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本质上是为用户提供便捷且有温度的服务,而不是为用户增加不必要的麻烦。既然要涨价,也要拿得出符合该价位的产品服务,否则很难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长远且可持续性的发展。 此外,涨价虽然可以短时间给企业带来可观利润,但持续性的涨价是否是好的模式,并不好说。向前看,不管是车载新能源电池,还是手机电池,电池技术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未来电池技术和充电技术是否会给共享充电宝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仍充满未知数。 共享充电宝企业花心思在涨价上,还不如多花些时间寻求多元的盈利模式,减轻对共享充电宝单一收费模式的依赖才是重点。 文:一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