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玩家:科技股强势归来,真机会到底在哪?速看>>
2020年魔幻般的疫情和后疫情时代,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疫情至今,国家从“医”“药”“险”三方面颁布了数条鼓励政策,公众线上就医习惯逐渐养成,也客观上加速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
作者 | 龙老师
出品 | 子弹财经
互联网医疗是一个神奇的赛道,按机构统计,2020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的规模在500亿左右,未来三年可能增长到1000亿。
也有很多投资人告诉「子弹财经」,互联网医疗在未来将很快成为一个万亿级市场。
这两个判断是否矛盾?「子弹财经」认为不矛盾,互联网医疗在短期内发展的局限性和长期的成长性是共存的,也正是因为矛盾与共存,这个行业才有魅力,去吸引真正认真做事布局的参与者去加入赛道。因为他们深知,一旦在核心环节上破局,未来的天花板会高到不可想象。
但这条路太难走了,我们就以一家叫医联的企业为例,让大家看看这条路上的万丈孤独与星辰大海。
1
中国互联网医疗的真痛点是什么?
曾经有一句话叫做:“有了互联网思维,就值得把所有的领域再做一遍”。
20年过去了,这句话已经在很多领域变成了现实,但也有一些领域,痛点依旧存在,而互联网化和存量问题的解决,却依然不均匀和不充分。
就拿医疗行业来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优质医疗资源和患者需求间的不匹配,也就是“看病难”和“看病贵”。
从道理上说,互联网是所有技术体系中,最能解决知识化资源和人格性服务的批量复制和低边界成本延展的,那么,互联网对于核心医疗资源匮乏的问题,到底有没有帮助?
有,但需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从“刚性替代”的角度来看,应该说目前的帮助有限。因为全球医疗界也公认,医疗是有特殊性的服务,医疗需要极其大量的临场交互和观察交流,互联网医疗短期内是不能取代线下诊疗的。
然而,从“柔性补充”的角度看,互联网医疗的帮助是极大的。在医联看来,“不能取代”不意味着“不能补充”,从眼下来说,只要提供的医疗服务能够有效替代部分线下场景,就可以起到缓解医疗资源供应紧张这一社会难题。
比如,现在的医疗资源被挤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复诊续方的病人需要反复去医院开药复诊,但如果将其中一部分病史明确、病情相对稳定、有完整的数字化就诊记录的病人,通过互联网来复诊续方,就会大大减少对门诊资源的挤占。
但是,这仅仅是“术”而不是“道”,是替代性方案,而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
图 / 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道呢?不妨看看医联的主攻方向——疾病全周期管理,就不仅仅是在释放医疗资源,而是从更本质上寻求改善病人的康复路径。
中国是慢性病大国,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在3亿左右,其中65岁以下人群慢性病负担占50%。我国城市和农村因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分别高达85.3%和79.5%。
其实,业内的共识是,对于很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病来说,健康管理的价值大于临床治疗,这和中国古老的医学思想“治未病”其实是相通的。有资料显示,相当比例的病人通过药物控制和生活干预,不仅生存质量接近正常人,而且医疗花费也得以极大降低。
只是,疾病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但需要病人有疾病管理的意识,更是对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能力、服务可及性和服务资源需求极高的一个领域。而对于我们国家的许多医疗机构来说,病人很难实现连续两次挂到同一个医生的号源,医生也基本上无法实现教科书上要求的定期回访和后期干预,疾病管理就成了空中楼阁。
偏偏,互联网在这一领域具有极为强大的先天优势——互联网技术可以部分替代院外随访、可以降低医生和病人线下沟通的频度、可以结合智能硬件等技术实现病人体征监测,更可以把疾病管理需要的专业能力进行AI化和知识图谱化……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说,院外疾病管理简直是天然为互联网医疗打开突破口的一个场景。
然而,医疗的本质从未改变,互联网+医疗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增加其体系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为此,切不要以为疾病管理就是病人戴个智能手环、再和医生加个微信那么简单——疾病管理恰恰是互联网医疗的硬核课题。
从长期角度来看,如果不早布局、早积累,在真正的浪潮来临之时,就可能会跟不上行业的发展,失去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家从2018年就开始从乙肝、丙肝等慢病切入的互联网医院,可以说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医联就有一个深刻认知——互联网医院的底蕴是严肃医疗,或者说得更准确一些,是和互联网充分结合的严肃医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医疗赛道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入局者都意识到,消费级医疗不是这一领域的终局模式,因此纷纷开始加强硬核医疗能力的建设,但是相对而言,医联在这一领域已经有了几年的先发优势。
事实上,当医联今年发布“让全人类健康寿命延长一年”为公司的全新愿景时,就注定了这家公司必须坚守严肃医疗的发展战略,把学科建设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广泛意义上的慢病管理,到单病种的全周期管理,通过深入研究并打造每一个疾病的院外管理标准路径,真正实现为医生赋能,为患者负责。
2
医联对于疾病管理的“思”与“行”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在慢病治病因素中,生活方式不规律是导致患病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周边环境和遗传。在2018年颁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将慢病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要降低癌症、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疾病的过早死亡率,控制慢病疾病负担。
前面已经说到,慢病管理的很多形态天然适合用互联网医疗的方式来做,比如复诊续方、定期随访、健康监测、咨询支持等,这些需求在目前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并不容易在线下实现,而且也会挤占一部分医疗资源。
反之,用互联网来做疾病管理效益极大,也是互联网医疗进一步驶入医疗深水区的最好练兵场。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慢病管理的投入和支持。2016年我国慢病支出约为32441.5亿元,占卫生总费用的70%左右。2020年左右,中国慢病支出将提升至5.5万亿元左右,为慢病管理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坦率地说,目前有很多企业都打着“慢病管理”的旗号,以至于人们纷纷认为慢病管理是互联网医疗平台的标配。
然而,这个判断很可能是错误的。这不由让「子弹财经」想起了2010年的“千团大战”,团购模式刚刚降临中国时,有很多大佬的观点是“团购应该是互联网公司的标配”,但最后只有美团一家吃掉了整个市场。
那么,医联是否会是疾病管理领域的美团呢,「子弹财经」不敢妄言,但可以提出一些这样的观点来供读者讨论——
一方面,疾病管理的蛋糕够大。
互联网慢病管理平台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预计2020年底,市场规模将达到268亿元,渗透率为11%。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处方外流以及分级诊疗制度等因素推动,互联网慢病管理在公立医院外的市场潜力巨大,预计到2025年,互联网慢病管理市场规模将达到2357亿元,渗透率将增长至37%。
另一方面,用严肃医疗的概念做互联网医院,并切入疾病管理的机构却不多,大多是作为一个标签。
而医联,则是明确地喊出把严肃医疗作为战略方向。请特别注意,医联是以“互联网医院”作为疾病管理的平台,这足以说明医联对这一问题的严肃程度之高。
事实上,医联在2018年就以肝病为切入点,开始布局学科建设。目前平台已覆盖心血管、糖尿病、呼吸、肿瘤、慢性肾病、肝病、HIV、中医、精神心理等多个病种学科领域,并且针对每个病种,逐一探索院外管理、患者随访等标准化、个性化流程,构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完整闭环。
公开资料显示,仅在2020年,医联就在糖尿病、肝癌、肺癌、胃癌、乳腺癌、内分泌肿瘤、慢性肾病等领域与各学术协会的主委级专家,启动线上慢病管理专家共识项目,希望让线上疾病管理有据可依。
与此同时,医联还在不断集结优质的医疗供给、检测供给、筛查供给,并放在管理流程中相应的位置,使之成为医疗服务的调度中台,按照规范快速给到患者。比如,今年以来,医联先后与金域医学(603882,股吧)、全景医学达成战略合作,分别将云检验、云影像能力接入医联平台,使患者在院外能够享受到更多优质的医疗相关服务。
但「子弹财经」想要强调的是,这一切的核心或者说成功要素,还是取决于医联到底用多大的决心继续做这件事。
且从组织架构上也做出了调整以更好适应战略发展方向。在「子弹财经」看来,这说明医联在组织架构上,从一个相对商业化平台的架构,变成了持续以学科建设为驱动的架构。
用医联创始人、CEO王仕锐的话来说:对患者的结果负责。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本硕博8年连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背景,让这位掌舵人对于公司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非常明确。
以“对患者结果负责”为出发点,王仕锐带领下的医联,持续加强和完善包括云检验、云影像、云药房、云医保等的云化能力。比如,医联与金域医学达成战略合作,就互联网+疾病检测、互联网+疾病管理等多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慢病管理领域云检验整合服务方案。而在影像检测方面,医联与全景医学就“云影像”业务展开合作,共同打造全新的院外影像医疗生态体系,简化患者的影像检测流程,提升医生的诊断效率。
在既有服务闭环的基础上,医联还独创了医生助理、患者健康管理师等多岗联动角色,基于各病种的SOP,进一步解放医生,帮助患者,提升整个疾病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但「子弹财经」想要强调的,这一切的核心或这说成功要素,还是取决于医联到底用多大的决心继续做这件事。
3
医联为什么选择用做严肃医疗?
「子弹财经」关注到医联是行业赛道里“学术化”做得最认真的企业,其实是因为发现医联在不断联合业内专家,输出了很多互联网+医疗的共识。
很多人可能分不清《指南》《共识》《建议》三种学术文件标准的异同,其实从本质上来讲,一切的基础都基于“共识”,只有“共识”存在,才有可能进一步推动行业规划范发展。
正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实事求是地说,从规模、资源、严肃性上,医联在互联网医疗标准化上的投入力度最大,严肃性最高,《共识》只是其中的一面镜子。
在医联这样的投入背后,「子弹财经」发现,与其创始人的背景不无关系。
可以说,医联创始人、CEO王仕锐从上大学起的每一步都和医疗密切相关,他既拥有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本硕博连读八年、去哈佛大学做研究学者的专业深耕,又在临床时看到过因无法挽救病人生命而直面病人家属的痛苦。医联的严肃特质折射出王仕锐对医疗本质的思考,他曾在采访中提及,“我们在研究每一个疾病的过程中,是能够看到这个疾病对人类寿命的影响程度”。
基于这样的思考,也就不难理解医联刚刚做出的又一个大手笔动作。
6月16日,医联在北京宣布正式成立学术委员会——著名肿瘤病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书钧和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刘力生担任首席顾问专家。
同时,医联学术委员会首批专家还包括数十位在各疾病领域钻研多年的学科带头人及专家教授,覆盖了肿瘤、内分泌、感染、心血管和眼科等多个学科领域。
「子弹财经」了解到,医联之所以团结了如此多的医疗领域权威,共同建立学术委员会,目的就是为了充分结合互联网医疗发展的现状,针对互联网医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局限和困境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进一步整合线上线下医疗资源,真正发挥“互联网+医疗健康”在慢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
2020年魔幻般的疫情和后疫情时代,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疫情至今,国家从“医”“药”“险”三方面颁布了数条鼓励政策,公众线上就医习惯逐渐养成,也客观上加速促进了互联网医疗的蓬勃发展。
然而,作为一种新型医疗模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质量、管理规范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规范”发展,这意味着行业将通过“规范”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这也是医联为什么频频联合业内权威发布《共识》的一个宏观背景。
王仕锐在成立仪式上的致辞中也坦言:“这正是医联成立学术委员会的初心所在。如何借助互联网医院便利性、可及性、智能性等优势,保证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保障医患的切身利益,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希望能联合多方的学术力量,把医联过往在患者线上管理体系搭建、院外管理标准化流程以及学科建设上的经验分享出来,与社会各界共同探讨、推动和促进互联网医疗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更好地赋能医生,服务患者。”
可以看到,医联的眼光不只停留在梳理自身平台疾病管理对SOP上。
以《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专家共识》为例,这是医联与协和医院肖新华教授、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等专家一起制定的,国内首个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专家共识,首次对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做了明确定义,制定了互联网医院糖尿病线上管理的规范化流程,强调要对不同患者,在管理内容及控制目标上对应进行分层管理,并制定不同的随访计划,明确了线上、线下双向转诊标准等,同时明确线上管理团队成员组成及其职责。有了这个共识的发布,糖尿病线上管理变得“有据可依”。
同时,在学术委员会成立仪式上,医联发起的肿瘤患者院外互联网随访管理项目也有了进展,《肝癌患者常见药物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互联网管理专家指导意见》将于近期正式发布。此外,医联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信息交流与数字化防控工作委员会还宣布启动了《艾滋病互联网诊疗管理专家共识》的制定。
可以说,医联针对不同病种推动的这些共识,正是要打通互联网医疗和传统医疗之间的藩篱,一方面吸收传统医疗界多年的知识精化和经验know-how,另一方面充分结合互联网的特点,并且通过这些专业的《共识》,促进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更加规划范、专业化。这就决定了其严肃性、交叉性和前沿性,换言之,这是一份艰难的开创性工作。
然而,从长期效益来说,这又将成为医联的核心护城河。
这是因为,互联网医疗平台的竞争,一定会从规模竞争变成核心医疗能力的竞争,这个趋势虽然目前只是在线下场景体现的比较明显,但结合我国医疗资源和患者需求长期错配的基本矛盾,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最大化一定是互联网+硬核严肃医疗能力,而不太可能是其它的模式;其它的模式也会对患者需求的满足有补充作用,但无法成为核心。
关于互联网医疗这件事,可以谈的还有太多。但一个正确的初心,和宁重勿轻、踏实严谨的态度,是一切的前提。
这条路也还很长,希望医联守得住学科建设的万丈孤独,有一日走到自己的星辰大海。
*文中题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子弹财经。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