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民从香港科技大学来到当时刚刚落户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并在后来一举促成了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面向香港科研界开放。扎根南沙十几年,高民可以说见证了南沙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变。 近年来,南沙R&D投入强度增至3.67%,专利授权量增长5.5倍,高新技术企业增长8倍,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占广州全市的1/5……这一串靓丽数据表明,南沙已经成为科技支撑、资源汇集的创新新引擎。 与此同时,南沙科学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大洋钻采船等国之重器纷纷落子……南沙正借力高端科创资源,点亮“湾区创新灯塔”。 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资料图片 高端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12月1日,2021CNBC全球科技大会在广州南沙开幕。全球科创和商业巨头聚集南沙,共同论道科技领域的前沿发展与未来趋势。CNBC全球科技大会从2018年起已在南沙连续举办四届。东道主南沙四年来乘着CNBC全球科技大会的东风,也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方面不断取得突破。 “十三五”期间,南沙地区生产总值增幅高达73.6%。今年前三季度,南沙新增企业5.6万余户,同比增长1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30家,同比增长46.5%,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17个。 另一组数据显示,近年来,南沙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长7.9倍,实有企业数增长9.4倍,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219个。南沙成为大湾区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投资兴业理想地。 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之一。2018年,氢电中科(广州)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创始人周梅林选择将项目落户在南沙。三年多的时间,氢电中科不仅在这里实现了技术突破,而且产品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周梅林介绍,氢电中科是一家致力于氢燃料电池电源系统的关键材料、部件开发和提供氢能应用解决方案的公司。该公司的核心产品是氢燃料电池“卡脖子”的核心关键材料——铂基催化剂,各项性能参数指标超越国际一线品牌,是少有的国产高性能催化剂批量制备企业。 “这是一个从‘0’到‘1’的技术,对于这种原始创新,南沙区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扶持。目前,在产品推向市场后,南沙区政府也在帮我们积极推进项目。”周梅林坦言,正是因为这些助力,令企业不断实现新的技术突破。 从2011年写下第一行代码,总部落地南沙的巨杉数据库走在数字化经济浪潮的最尖端。 近10年来,巨杉数据库一直坚持以原生分布式数据库作为核心产品。巨杉数据库联合创始人许建辉在2021CNBC全球科技大会上表示,“南沙有很优质的人才集聚优势,帮助我们吸纳更多国内外顶尖的技术人才。” 过去几年,南沙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增至57.5%。吉利航天科技(000901)集团总部进驻,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全面动工。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型成势。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加快建设,四大人工智能产业研发平台成果显现,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落户发展。 在南沙从事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10余年,高民也见证了南沙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他眼中,现在的南沙跟十几年前已大不一样,拥有一流的平台,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大幅增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南沙区“一城(南沙科学城)、一岛(国际金融岛)、一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一‘特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科创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在这些平台的发力下,越来越多的高端科创资源在南沙集聚。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总部大楼展厅。资料图片 创新生态体系不断优化 除了科技创新资源的快速集聚外,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健全创业孵化体系等方面,南沙也在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优化了创新生态体系。 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华转中心”)成立于2018年,经过几年时间的运营,如今已经成为南沙区科技成果转移的探路者和领军者。 来自华转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华转中心网站已服务用户数40000多个,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60000余项,吸引了华为云、天翼云、赛宝等750多家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入驻,服务企业超过10000家;华转网浏览量突破2700万人次,日均访问数量大,正逐步成为有活跃度、浏览量、访问量的综合型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华转中心执行总裁廖晓东表示,以华转网为依托,华转中心作为综合型枢纽平台,通过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方式汇聚了全球高端科技人才超过4000名,累计为全省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了包括云服务、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共享、产品开发、知识产权服务在内的服务产品3600多件。 “与传统技术转移模式大多从专利等技术供给端发力不同,华转中心提出从企业技术需求出发,突出以人才为转移核心的新型转移路径,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构建了孵化器运营赋能、国际技术转移、科研众包悬赏、华转科技服务、8分钟路演等九大功能平台,我们称之为‘华转模式’。”廖晓东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上述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需求出发,通过企业科技特派员等以人为纽带的方式,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去寻找具备后续研发能力且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团队,实现了能力的对接,并通过团队对技术方案的跟踪和持续改造升级,与企业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大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质量和效率。 廖晓东介绍,成立以来,华转中心就将推动重大项目落地转化作为技术转移转化的核心任务。目前,华转中心通过孵化器已引进芯聚能半导体、氢电中科、华粤科技、日东立、迈拓因科技、微芯检测、国科禾路科技等20多家科技型企业落户南沙,还有一批优质项目正在洽谈中。 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方面,南沙区同样取得了新突破。这其中,以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最具代表性,该研究院是香港科技大学面向内地最重要的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是广州首家香港背景的独立法人科研机构,广东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 多年来,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始终以穗港科技合作枢纽、原始创新与商用技术的桥梁以及大湾区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为发展定位,依托香港科技大学领先国际的科研及教育优势,致力于粤港深度合作下的应用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目前,研究院已累计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累计为2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关键技术研发;获得授权专利186件。 广州市凯佳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是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孵化的企业之一,其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高端智能光学系统装备的企业。今年,公司产品推向市场后,一举打破了欧美国家在国内市场的垄断地位。 凯佳光科总经理娄凯介绍,“公司的技术主要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一位教授,我们最终选择在南沙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如今已经在香港和南沙之间建立起成熟的协同创新机制,今后计划以香港为跳板将产品推向全球市场。” “如今,研究院已经探索出了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众多港科大的教授将技术成果转化放在了南沙,这进一步推动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创新。”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卢志强表示,今后,研究院将逐步走向国际化,吸引更多的境外团队来此创新创业。 明年9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预计将建成开学,这将为“港科大2.0”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布局落下关键棋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校长倪明选表示,“港科大2.0”的改革将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创新学术架构,推动融合学科发展;二是推动教学创新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三是推动知识转移创新,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以新科技孵化新兴产业,让“港科大2.0”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 科技创新能级进一步跃升 “十四五”期间,南沙将不断强化基础创新,加码高端创新资源,并以高端创新平台为支撑,持续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现新兴产业新突破。 按照规划,南沙将依托南沙科学城的建设,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强化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全周期全链条科技创新发展生态,加快集聚人才和高端创新资源,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同时,南沙也将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完善提升“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南沙科学城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打造广州科技创新轴南部极点、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今年,南沙重磅发布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下称“科创16条”),立足强化政策导向、优化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进行编制,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科技力量。 “科创16条”提出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南沙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人民币,下同)的资金支持。 为加快推动广州南沙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南沙区政府日前会同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起草了《广州南沙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南沙科学城主体功能区,包括建成中国科学院广州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规划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将面向深海、深空、深地等科技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2018年落户南沙,着力解决大湾区岛屿和岛礁可持续开发、资源可持续利用等关键核心科技难题。目前已汇聚16个院士团队、47支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教授杨华勇表示,“除了我们实验室之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等也要到这来发展,这里的创新资源未来可期。” 同时,南沙还将加快明珠科学园建设,做大做强各类新型研发机构,携手港澳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构建高水平研究平台协同集聚的创新矩阵。依托冷泉生态系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科考设施等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支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加快建设,打造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期间,南沙将率先构建起创新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原始创新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极大提升,形成一批引领未来的新兴产业集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特区、世界级原始创新和战略产业策源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成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作者:于长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