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记者 高若瀛 当很多企业创始人喜欢用“创新”来阐释价值的内涵时,郑卫锋却说他厌恶“抄袭”。 “反过来看”也是他的口头禅,事物或好或坏亦或是灰色面,总在他的脑子里博弈。这似乎印证着他在很多公开场合常讲的那句话: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赌对了和共识相反的事。 确实,这个有点书卷气的人,怎么看都和打鸡血的创业者搭不上边。但他如今是臻迪(PowerVision)——一家荣获过科技界“奥斯卡”爱迪生发明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机器人企业的创始人和掌舵者。 郑卫锋会放松地坐在椅子上,从杰克·韦尔奇时代聊到GE内部“去韦尔奇”的认知颠覆,对戴森5微米级别吸尘器的数据津津乐道。讲到一个精密装备是如何从设计、工程化、仿真走到真正的产品化时,他还会迅速起身在小黑板上写写画画,力求把每个环节都讲得清晰易懂。 声音平稳、鲜有情绪起落的郑卫锋,是个慢热的技术派。2008年辞职下海,他甚至没想过一直创业,“只是想先找个项目活下来”。那些说自己上来就有大梦想的人,在他眼里“都是吹牛”。 所以,他也无法预设在无人系统、虚拟仿真领域摔打十几年后,臻迪可以实现十几个技术领域的跨越,成为全球唯一一家具备量产天上、水面、水下无人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同时,这家全球唯一一家具备同时生产水翼板和竞速板的电动冲浪板公司,旗下WaveShark小鲨鱼可以做到在水面“无风起浪”,几乎是全球该品类天花板般的存在。 如今,这个“天花板”的照片,此刻就挂在郑卫锋办公室进门正对的墙面上;他办公桌后墙上,还挂着一个拆解版的PowerEgg小巨蛋无人机,设计感十足。 无论是PowerEgg还是水下无人机PowerRay小海鳐,臻迪有几十款产品斩获过德国红点设计获。郑卫锋说产品太丑,拿出去“浑身难受”。这种从技术到颜值对“抄袭”的反感,都在不断催促郑卫锋持续跨界、走上垂直整合设计研发的道路。 “结果就是你要在全世界建研发(团队)。”郑卫锋说这是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企业的宿命,但反过来看,也成就了今天的臻迪。在他看来,所有企业的成长路径都应该做到“与众不同”。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成长之路 回看郑卫锋的创业经历,会发现2012年是个奇点。 创业三年之际,在一个已经记不得名字的展会上,郑卫锋偶然看到了两台挂着相机的多旋翼无人机。这让他第一次嗅到了智能技术的机会。 彼时,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在国内发展起来,无人机产业更鲜有人涉足。但“无人操作”的产品范式,让郑卫锋认识到“智能化”、“无人化”的大势已然开启。 在毫无技术积累的情况下,郑卫锋一头扎进了进入。但单是发动机的内部涂层,就让团队头痛了很长时间。郑卫锋意识到,这种与规模无关、仅仅是制造工艺上的差距,就是敲开智能机器人大门的首个拦路虎。 彼时,郑卫锋还在中欧读EMBA,或许是受到身边同学的感召和影响,他试图将视野转向海外。面对无人机技术中图传的Wi-Fi干扰、距离等问题,郑卫锋觉得,如果国内没有最先进的技术,就到国际上找。团队通过整合全球技术资源,自主研发,用SDR技术,将一套10万元的Wi-Fi图传模组,成本降到了100元以内。 但国际化市场的路并不那么好走:找不到供应链就是首个难题。比如想做无人机上的相机,要么不被大品牌理睬;要么只能选工艺很差的产品,全球市场的客户又不接受;郑卫锋只得不断在全球自建研发,从德国一路开花到芬兰、波兰和美国。 而国外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和保护,也让郑卫锋在自主创新上不敢马虎半分,“在全球范围卖产品,没有专利等于‘裸奔’。专利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也能让全球用户看到中国企业的实力。” 正是因为这些不断踩坑的经历,郑卫锋说他如今最爱看的书,就是说明书:从财务到知识产权保护,用什么补什么,就像拼图,一轮拼完又来一张更大的图接着拼。 这些被倒逼出来的突破,如今变成一件件专利技术,铺满了臻迪科技大厅近30米长、3米高的墙面。臻迪目前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商标、版权)累计超1000件。 “我们在智能机器人领域靠一张张图纸、一个个元器件、一颗颗螺丝钉、一堆堆电子料、一行行代码积累起来,这不是随便一个公司砸下几十亿元就能立马做到的。”很多人问郑卫锋核心技术是什么,他认为没有什么核心技术,机器人是跨界整合型产品,所有都是核心技术。 时代的新考题 技术出身的郑卫锋,在大学毕业之初,也曾顺过应时代热潮,一头扎进当时最热的网络技术公司,2001年-2008年间从研发工程师做到过产品经理。但这些公司不是做OEM,就是做代理生意,“核心技术”似乎并不在当时这些所谓很牛的技术公司的基因中。 伴随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抄袭”的质疑,郑卫锋对多年来接触到的“贸-工-技”的商业规则无法“苟同”。跑国际客户的经历,也在持续加深着对“非原创”的反感。其间,一家做飞机机翼结冰仿真分析的公司,就曾给过他很大触动。 “一旦飞机机翼上结了冰,就有可能破坏原来的伯努利方程的夹角,这时候你就得用仿真算出会结多大的冰、结多厚的冰。”郑卫锋说,这家公司背后就是一个大学教授的研发团队,只攻结冰分析这个方向,但对飞机来说又是很重要的问题,一个软件就能卖到几十万美金。 而波音背后像这样十几人小公司的供应商,比比皆是,他们的特点都是足够转一。似乎从那时起,始终没有脱离与技术共振的郑卫锋,就对掌握核心技术有着天然的亲近和笃定感。 郑卫锋说在臻迪的发展史上,也有撑不下去的时刻。 2016年8月,臻迪发布了全球首款折叠无人机PowerEgg小巨蛋。但仅过了1个月,竞争对手就快速迭代推出了自己的首款折叠无人机,“体积比我们小,还比我们便宜,一下子市场格局就发生了巨大变化,那时候我就开始思考要转型,随后启动了对水下无人机产品及市场的探索。 郑卫锋说这次转型和探索虽不算晚,但还是让自己在2018年面临了最严重的困境。也是在那时,瑞·达利欧的一句话启发了他:“独立思考并决定你想要什么,事实是什么;面对事实,你如何实现自己的愿望。” 郑卫锋开始思考,自己不断探索的“道”到底是什么?虽然今天回看臻迪已经横跨20多个专业,但“上天入水”的全新产品,在不断挑战技术的同时,也挑战着市场和客户。产品的不断迭代与市场培育,是接下来更大的挑战。 “这是时代给这代创业者提出的新考题。”郑卫锋说,“上一代企业家有他们的时代和使命,我们这代再起来,已经没有那时的环境,传统打法就是卖不动了,只有在技术中找突破,不断补足自己的短板,一片一片把瓦补全,才能走下去、闯出来。” 十几年前,中国式创新或许意味着模仿和假冒。但今天,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郑卫锋看来,中国必须要鼓励创新的公司。 而这批创业者也有必须要遵循的路径。“三年一个周期,压力慢慢就适应了。创业也好,自己的人生也好,都是在苦行,高兴的时候少。”但郑卫锋觉得,唯有与众不同,是当下能让他感到快乐和有价值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