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滢
编辑/李信
当“小而美”碰上“大而全”,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曾经智能手机市场上占得一席的魅族,这次获得市场关注却是因为一则被收购的传闻。
近期,据36氪报道,吉利集团旗下手机公司正与手机厂商“魅族”接触洽谈收购事宜。“交易还在进行中,正在做DD(尽职调查)。”多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对36氪表示。
实际上,关于收购的消息传出并不令人意外。去年,吉利宣布进军手机市场,并投入100亿元。一方面是吉利想要开辟手机市场的急切愿望,一方面是魅族想要寻找自救的机会。
针对此消息,36氪向吉利旗下星纪时代公司和魅族求证,截止发稿,星纪时代尚未回复;魅族官方对36氪回复称:“感谢对魅族的关心”。
回顾魅族过去18年的成长经历,魅族手机几经波折。既在手机蓝海市场的竞争中收获过高光时刻,也在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掉队。摆在魅族面前的问题是,魅族在手机市场上的声量越来越小,让企业活下去是首先要考虑的。
而反观吉利,当一众手机厂商转身做汽车时,这位汽车圈“老大哥”逆势而行也是必经之路。当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逐渐成为汽车圈的关键词后,吉利也需要完整的智能手机团队来加快智能化的步伐,实现弯道超车。
关于这场收购尚无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从神坛跌落的魅族在风云变幻的手机市场逐渐被边缘化,寻找靠山是魅族不得不做的选择。那么,吉利是魅族的好归宿吗?
“小而美”的魅族之困
作为国内最早布局智能手机的品牌,魅族是国内手机市场绕不开的话题。
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国内手机市场厮杀进入白热化阶段,魅族早已沦为了手机市场上的“Others”。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annalys发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报告,2021年第四季度,全球前五大手机厂商一起拿下了71%的市场份额,而魅族等“Others”厂商们能分到的只有29%的市场份额。
魅族手机,图源魅族科技官方微博
魅族官方数据表示,魅族手机的销量2016年为2200万,2017年为2000万。而到了2018年,魅族手机销量更是断崖式下跌。根据赛诺发布的2018年中国市场手机销量排行,魅族当年销量为948万台,同比下降46%。到了2020年,根据CINNO Research公布的国内手机销量监测数据,魅族单季度的销量已经下降至20-40万台之间。
连年下滑的手机销量,让魅族所占的手机份额所剩无几。据赛诺数据显示,2020年魅族的市场份额仅仅只有0.5%,第三季度甚至下滑至0.3%。到了2020年年底,据BCI公布的数据,2020年12月28日至2021年1月31日,魅族的市场份额仅剩0.1%。
多项数据都在证明,这几年魅族已经在手机市场中掉队,面临的难题不容小觑。
去年年底魅族官方社区在公告称,Flyme的手机云备份即将停运。要知道,Flyme系统曾是魅族“小而美”的标志,尤其是Flyme系统还吸引了一众“煤油”(魅族手机粉丝别称)。彼时,罗永浩做锤子手机就把魅族的Flyme系统当作对手,可见魅族的曾经的品牌认可度之高。
但如今,与其他同期主流手机品牌相比,魅族已明显没落。
Flyme9系统,图源魅族科技微信公众号
2017-2019年,被业界看做是魅族失去的三年,这三年手机市场步入红海竞争,魅族走过不少的弯路,无论是供应链还是资金上,魅族的话语权都越来越小。
从供应链上看,芯片是智能手机的核心竞争力,但魅族却一直受制于芯片之困。先是魅族与高通产生专利纠纷,后有三星旗下的“猎户座”芯片不支持全网通,魅族不得不选择联发科作为芯片供应商。但在当年,联发科处理器素有“一核有难,九核围观”之名,不管性能还是功耗表现都不尽如人意。
也是因为在芯片上的被动,导致了魅族产品线的混乱和产品配置的“拉胯”。最典型的便是魅族7Pro的“惨剧”。彼时,魅族7pro屏闪、发热、卡顿、续航差等一系列品控问题相继发生,这也成为魅族掉队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随之而来的连锁反应,让魅族一步错、步步错。口碑也不复从前、产品的表现不佳、战略上的摇摆不定,更是让魅族渐渐在资本市场“失宠”。从天眼查看到,魅族最后一轮融资还停留在了2019年,显然魅族已经失去了资本的宠爱。
魅族融资情况,图源天眼查
不过,需要明白的是,魅族虽然被边缘化了,但背后仍有一支专业的手机团队,并且有着做高端手机的基因。
小米创始人雷军便曾是魅族的粉丝。彼时,雷军在多个聚餐场合从口袋中掏出一部魅族M8向旁人讲解这部智能手机的好处。那时也是魅族最受瞩目的年代。魅族创始人黄章魅甚至豪言:“不做中国的苹果,要做世界的魅族。”
从神坛跌落到现在的0.1%的市场份额,有人把它归结为魅族成名后的膨胀,有人认为这是魅族的战略失误。但无论是哪种论调,魅族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已经是事实。
眼下,魅族目前的生存空间被头部品牌严重挤压,供应链和资金都没有话语权,想要凭借自身的力量重新回到原来的市场位置难度不小,寻求一个资金充沛、供应链强大的后盾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大而全”的吉利能帮魅族几何?
当魅族逐渐边缘化时,吉利这颗手机界的新星却在跃跃欲试。
很多手机圈玩家入局汽车圈,而吉利这个在汽车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兵”逆势入局手机圈。
去年9月,吉利集团成立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并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宣布进军手机领域。该项目总部落户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定位高端智能手机市场,并面向全球手机市场。
彼时,吉利宣布投资100亿元进军手机市场。很多人不理解吉利闯入这片红海市场究竟意欲何为,但事实上,如果结合科技圈“万物互联”的概念来看,吉利跨界造手机便不难理解。
图源吉利控股集团官方微博
“未来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依法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成大趋势,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吉利创始人李书福谈及造手机的原因时表示。
当未来的智能终端不再是一座座孤岛时,将智能终端的所有生态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智能生态闭环,是手机厂商和汽车厂商的共识。正因如此,才有了小米、华为入局造车;吉利跨界造手机。而手机,恰恰是汽车与万物互联的钥匙。
放眼整个手机市场,跨界造手机并不乏先例。乐视贾跃亭、格力董明珠都曾高调尝试。更早之前,360创始人周鸿祎也开始向手机领域进军,其先后与华为、海尔达成合作且投资入股酷派后,推出了多种款式的手机产品。
但最终的结果是,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这些手机的身影,手机市场份额仍由专业的手机厂商牢牢把握住。
那么在寡头林立、竞争激烈的手机领域,吉利又要如何起家,并且能帮助魅族多少呢?
手机和汽车的一个共同点是,对于芯片“求贤若渴”。2016年,李书福创立了亿咖通科技。具体而言,亿咖通科技是一家汽车智能化科技公司,研发团队超过千人。去年9月,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与亿咖通科技正式签署战略投资协议,向其注资5000万美元,相当于亿咖通科技总股份的1.51%。
值得一提的是,亿咖通科技的CEO沈子瑜正是星纪时代的法定代表人,李书福均为大股东。
从这点上看,吉利已经在芯片方面布局多年。尽管汽车芯片与手机芯片有所不同,但亿咖通科技在汽车芯片上设计、开发的经验,专利的积累,对于未来吉利在手机领域的进军将有所帮助。
更关键的是,但凡是涉及成千上万个零件的行业,供应链和资金便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像汽车制造一样,手机厂商对于资金、供应链的要求也很高。值得庆幸的是,相比于汽车,手机设计、代加工业很成熟,加之汽车电子和手机行业人脉有所重合,在汽车界有几十年经验的李书福攒局入场有一定优势。
正如上文提到,芯片、供应链、资金等情况恰恰是魅族一直以来的“硬伤”,也是手机厂商的命脉。如果此次“牵手”成功,吉利在这些领域的优势或许可以给魅族带来一线生机。
同时,在手机人才引进方面,吉利动作也一直不断。这其中,星纪时代CEO王勇曾任中兴通讯(000063)副总裁,而星纪时代监事张亚东则曾担任中兴通讯小灵通手机产品线总经理、手机研发副总。小米前首席MIUI架构师汪文俊也在吉利宣布造手机的同一时间加入吉利。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有了芯片、资源、人才的支撑,吉利跨界造手机也并非坦途。
如今,席卷全球科技行业的“缺芯潮”仍未退去,而能够拿到稳定芯片供应的只有巨头厂商,小厂几乎没有话语权。而无论是汽车、手机对于芯片的需求量都很大,如何保证持续稳定的芯片供应是吉利需要考虑的。此外,寻求手机的零部件供应,对于刚刚入局的吉利来说,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从整个手机市场大环境来看,手机行业在经历了拓荒期、增长期后,已经到了存量时期。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1年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销量环比下滑了13%,同比下滑了6%至7500万部。这也意味着,行业进入成熟期后竞争格局已经稳定,竞争也只属于头部玩家,大多数的选手都处于边缘化的位置。
不同于汽车,手机属于快消品。换句话说,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很快。长期深耕汽车的吉利,如何转变身份,适应手机市场的打法和生存法则,也需要一段时间。
还需要明白的是,吉利看中的高端手机市场又被看作是手机行业的“珠穆朗玛峰”,即便是小米、OV这些专业手机厂商冲击高端市场都谈不上成功,更不用说吉利这个手机界的“小学生”了。
目前来看,在品牌效应占据绝大话语权的手机市场,留给吉利这种新玩家的空间已经不多,吉利能给魅族带来的希望也比较有限。
吉利与魅族牵手,意在报团取暖?
这场收购的消息传出,并不让人意外。
一面是在手机市场几乎没有声量的魅族,另一面是高举猛打进入手机市场的吉利。这两个在此前看似没有交集的企业,这一次因为手机站到了一起。
虽然双方尚未对此事做出官方回应,外界更关心的则是如果吉利成功收购魅族,两者是否成为了彼此互补的对象。毕竟,在生意战场上,双方各取所需,互利共赢,是主要的目的。
对于魅族而言,尝试过多种路径自救后,都没什么起色。尽管阿里曾向魅族注资,但这场合作也在2017年不欢而散。阿里在魅族董事会上提出要撤资,而魅族的系统则在一次升级中,全部将YunOS更换成了Android。在那之后,魅族一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后盾”,这也让魅族失去了资源和资金的优势。
如今,辗转之后的魅族选择背靠吉利这颗大树,引入吉利的资源和资金,不失为明智之举。毕竟想要逆风翻盘,资源和资金都是手机厂商们需要的。
除此之外,管理团队决定了一个企业发展的方向。此前,魅族经历了高管离职、裁员、内讧等管理内耗问题,也让魅族无暇顾及产品的发展。而让有着几十年经营经验的吉利接盘,或能帮助解决魅族内部的管理问题。
眼下,魅族走在了“卖与不卖”的十字路口,吉利也走在了“怎么做”的分岔路上。
诸如小米、华为这类手机厂商下场造车,难度不小一样,吉利跨界造手机也面临着和新手一样的困难。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跨界造手机的玩家,吉利最缺乏的便是造手机的经验。通常来讲,类比跨界造车,产品想要问世,一般有两条路可走。一种是寻找ODM(原始设计制造商)代工,另一种则是直接买下行业里原有的团队及品牌。
对比来看,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前者是最省力,最省钱的办法,只需要吉利把设计理念输出给ODM厂商;后者收购的方式则更为直接,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有利于吉利手机长久的发展。
摆在吉利眼前的是,吉利选择的是高端手机市场,这对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团队的要求本身就高,所以花钱买时间,尽快在手机市场占据市场一席之地是吉利的第一目标。从这个逻辑上看,吉利选择收购魅族则是更为合适的选项。
反观魅族,即便已经在手机市场掉队,但作为国内手机厂商的先行者,依然有着不小的价值,尤其是对吉利这种新玩家而言。
暂且不说魅族还拥有一批“煤油”,品牌力尚有“余温”,魅族Flyme 系统的设计基因更是手机玩家看重的。据财经天下周刊报道,一位接近吉利手机的人士表示:“吉利看中魅族的是Flyme OS设计开发团队以及一些与人机交互通信相关的知识产权。”
显而易见,收购魅族后,吉利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可以推进造手机的时间表,还可以反哺其本身的汽车业务。根据汽车业务的需要布局智能生态系统,加快吉利新能源转型的步伐。
总体来看,掉队已久的魅族和初出茅庐的吉利,双方合作或许能弥补各自的不足。这场交易的最终走向如何,答案还没揭晓。但就目前来看,这似乎是吉利和魅族双方的最优解。
(本文头图来源于魅族科技官方微博。)
连线Insight旗下新号「连线出行」欢迎关注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连线Insight。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